陳崇光,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逝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原名炤,字崇光,后改字若木、櫟生,號鈍道人,揚州人。善畫花鳥、人物、山水,工詩,著有《一謳山館選集》。
清代中期,揚州繁榮的畫壇上崛起了“揚州八怪”,他們反對陳陳相因,反對亦步亦趨的封閉的所謂正統(tǒng),以“揚州八怪”為主的揚州畫派,猶如一股強勁的颶風(fēng),橫掃中國畫壇陳腐、萎靡之習(xí),并對后世的中國畫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清代晚期,這一畫派的發(fā)源地卻走向頹勢,這是由于鹽運改道帶來的經(jīng)濟衰敗、運河失修、鐵路興起而形成的交道閉塞等原因所致。在這強弩之末,揚州畫派卻出現(xiàn)了最后一位開拓者,他就是鮮為人知的畫家陳崇光。陳崇光工花鳥、人物、草蟲、山水,他的花鳥師法陳淳及“揚州八怪”,人物師法陳老蓮,山水師法王原祁、石濤,以致當(dāng)時揚州論畫者“咸推若木為第一手”。
陳崇光,幼承家學(xué),其伯、父均能畫,以雕花木工故不名于世,至列強入侵,英軍進犯鎮(zhèn)江,揚州震動,家遭破產(chǎn),遂至泰州當(dāng)刻竿雕花學(xué)徒。不久就棄其業(yè)而專注學(xué)畫。20歲前曾參加太平天國革命,太平天國畫家虞蟾賞識其才藝,收為弟子。虞蟾(約1803—1882)字步青,號半村老人,今江蘇揚州人,早年善北宗工細山水。太平天國于1853年解放南京后改為天京,各王府均有壁畫,虞蟾及陳崇光等應(yīng)聘至天京從事畫筆,所作壁畫山水雄渾純厚,大氣磅礴。在天京時,陳崇光奉命管理宋元古畫,此間他飽覽之余,勤奮臨摹,藝事益進。太平天國失敗后,曾客寓皖中蒯氏家,又多見宋元名人真跡,得以認真觀摩鉆研,故此畫藝大進。此后他定居揚州,也曾到浙、滬等地賣畫,畫名日漸昭著,生活也比較安定,為當(dāng)時揚州書畫大家,常與社會名流以詩唱和,與吳讓之友善,時稱“書畫二絕”(吳讓之書法刻印,陳崇光丹青)。吳讓之(1799-1870),原名廷揚,字熙載,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善書畫,尤精篆刻。
光緒十三年(1887年),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來到揚州向鄭珊學(xué)山水,從陳崇光學(xué)花鳥。他對陳崇光極其推崇,譽其“沉雄渾厚”、“畫雙色花卉最著名”。 50歲左右,陳崇光不幸得了狂病,“衣敝衣,履敝履,發(fā)長如囚,塵垢滿爪……所偕皆窮士,時集于煙寮酒肆間,不知其為誰也。”此時陳崇光狂疾在身,且加之喪妻之痛,遂終日浪蕩在外,作畫愈趨蒼老,偶有妙制。58歲時,在瘋疾折磨下溘然去世。
陳崇光是一位由畫工而進入文人畫家行列的佼佼者。他的詩、書、畫均有極深的造詣。他的畫以花鳥畫最有成就,其《梅鶴雙壽圖》“湖上春風(fēng)忘歲月,山中眷屬老癯仙,一聲清唳空煙白,寒月在林香滿天”,其畫筆之妙,或比之天仙化人,不食人間煙火;《荷花翠鶯圖》“殘羞擎涼雨,韻紅落照余,坡塘動秋意,翡翠下窺魚”,飄逸欲仙,溫雅絕俗,蕭疏淡遠,清氣沁人。其次為人物、山水,《柳下曉妝圖》,楊柳低垂,桃紅點點,清寒未退。一位仕女手持銅鏡,正整理晨妝。以小寫意花鳥畫法寫景,點葉皴干,勾草染石。人物則筆法細致,注意設(shè)色的搭配協(xié)調(diào)。整幅畫面清新動人,婉約脫俗;《仿梅道人筆意圖》,胎息深厚,筆墨交融,山石云林,團成一片,其中分寫樓觀橋梁,靡不意高格老,駘宕縱橫。主山中蟠,氣極磅礴,輔山屏列,爭露頭角,高樹強半入云,危崖可以觀瀑。右方石坪開處,廬舍翼如,一度溪橋,便爾煙波無際。布置用筆,皆臻妙境。
陳崇光畫風(fēng)沉雄渾厚,力追古人。黃賓虹論權(quán)威:“世所罕見,載籍不言,古今尤夥,如翁松禪、包慎伯、趙撝叔、陳若木之山水畫及雙鉤花卉,超越前人”。海上巨擘吳昌碩題陳若木《擬柯丹丘黑竹》圖:“筆法古嚴(yán),妙意從草篆中流出,于六法外又見絕技。若木道人真神龍矣。”并感到自己“平日率爾所為,遠隔重壁”。
陳崇光的書畫流散揚州較多,雖然他曾贏得吳昌碩、黃賓虹兩位大畫家的賞識推崇,但是被當(dāng)時家鄉(xiāng)人視之為“畸人”,又被封建遺老排斥于畫傳之外,這就使他得不到公平的評價。有些收藏家稱之為晚清畫家中的“小名頭”,確是一種淺見。和時下一些“藝術(shù)大師”相比,陳崇光的畫價雖遠遠不及他們,但他的人品與畫格卻足以使他們汗顏。




作者:揚州著名書畫收藏家 倪剛(朱同推薦)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