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今天鑒寶活動的專家有央視《藝術品投資》欄目專家組組長、青銅器及佛造像鑒定專家王立軍,北京大學文物學院院長、古玉器鑒定專家李彥君,江南著名的字畫、印章、竹木牙雕鑒定家蔡國聲,瓷器鑒定專家丘小君,他們分別主持青銅器及佛造像、玉器、雜項和陶瓷四個類別藏品的鑒定工作。前來參加鑒寶活動的收藏愛好者眾多,從活動一開始,每位專家的鑒定臺前就一直圍滿了人。專家們仔細鑒定每一件藏品,耐心為收藏者講解真與假、好與壞及價值的高與低。
活動開始不久,專家們就發現了幾件令人激動的藏品:龍山文化蛋殼黑陶高足杯、龍山文化玉鏟、戰國玉握豬、清乾隆官窯霽紅盤、清晚期青銅觀音造像等。最令人稱奇的是一件人們都沒有見過的青銅器,青銅器及佛造像鑒定專家王立軍經過仔細鑒定后稱,這是一件非常罕見的青銅器,自己看過幾十萬件青銅器,這樣的還是第一次見到。這一下子吊起了收藏者和其他人的“胃口”,紛紛向他打聽詳情。王立軍興奮地說:“這件青銅器是西周時期的,形狀很特別,叫做簋。簋是干什么的呢,在古代是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商代簋形體厚重,器身多飾的獸面紋,有的器耳做成獸面狀。西周時出現了四耳簋、四足簋、圓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種形式,部分簋上還外加了蓋。商周時多數簋體形厚重,飾云雷、乳釘等紋飾,少數為素面或僅飾一二道弦紋,這件就是弦紋的。簋在商周是重要的禮器,大排宴席或祭祀時,以偶數與列鼎配合使用。今天這件不是禮器和實用器,是祭器。別看它樣子不好看,其實非常重要。這件東西是用陶范制作的,器形不是很規整,上面還有范紋,這些對研究當時青銅器的使用和制作等都有很高的價值。這件東西的市場價值一般,但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很高,希望收藏者好好珍藏,必要的時候可以捐獻給博物館,那樣會發揮它最大的價值。”
這件“寶貝”的發現給現場很多藏寶者不小的鼓舞,也讓人們對于章丘的民間收藏提升了信心。雜項鑒定專家蔡國聲告訴記者,現在全國的收藏熱潮有增無減,鑒定專家每到一地都吸引大批收藏愛好者,這也看出中國普通民眾在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對文化的需求也急劇增大。但是也要看到,隨著市場化的推進,贗品和仿品幾乎已經遍布全國各地的文物市場,這也讓很多收藏愛好者上過當,交過學費,他們感到很無奈很傷心。在這種情況下,收藏愛好者要保持好心態,不能浮躁和盲目,還要多沉下心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也要結識真正的內行人和專家,這很重要。因為只有在加強自己修養的同時,還能跟著專家進行實踐,才能提高自己的鑒定水平,買到真正的夠年份又有價值的東西。
對于濟南的收藏情況,蔡國聲對記者說,濟南來過很多次了,這里的人很熱情,收藏的東西整體上說還不錯,不過從今天的情況看,贗品和仿品還是占有較大比例。但濟南畢竟歷史悠久,留存下的老東西還是有一定數量的,今天發現的幾件東西非常不錯。這就說明,收藏愛好者們要耐心發掘、仔細研究,只要下了工夫,還是有可能收藏到寶貝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