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把重達10斤、全銅所制、能雕刻書法兼比武傍身的折扇不僅僅出現在電影中。
在廣州恩寧路八和會館旁的一家銅器店里,兩名師傅正傳承著“銅扇”這一源于中國明代的傳統工藝。銅扇曾因投文人墨客之所好而盛極一時,然而如今少人問津,后繼乏人。
現代技術讓古扇進化
明代的銅扇是以牛筋串連鐵片制作而成,扇片之間相互比較松散,牛筋容易斷裂,也不適宜用扇面進行砍削。
“這是受古代冶金技術所限制。”陸紹強將這一工藝改良,變成銅片互扣式的制作方法,扇面材料改為銅片,更加堅固耐用,扇片之間不易斷裂。銅扇的純銅材質使然,在使用一定時間后,色澤會更加光鮮,“扇子也是有靈性的”。
銅扇工藝恐后繼無人
陸紹強說,盈利并不是他制作扇子的主要目的,一把普通的銅扇材料成本約200元左右,主要貴在人工成本上,售價起碼要1500元起,訂做的客戶比較少,主要都是武術家,“接到訂單才做,做這個只是興趣。”
“制扇對手工工藝的要求很高,扇柄的凹痕都是人手用銼子一下一下鑿出來的。”如今,陸紹強負責銅扇的書畫雕刻,制造則由師傅唐保國負責,這兩位老廣州肩負著銅扇的傳承大任。
銅扇制作成本較高,人手制作耗時4至5天才完成一把,售價從1500元至4000多元不等,缺乏市場;其次,年輕人一方面缺乏傳統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做銅扇不能賺大錢,很難吸引新人,因此“我們這一代過后,便后繼無人了”。
重3至10斤能看不能扇
在恩寧路143號的銅器店里,銅扇雕刻師傅陸紹強說,銅扇相傳起源于明代,基本結構至今不變。銅扇尺寸可大可小,重量從3斤至10斤不等,最大的一把銅扇,扇面半徑有52厘米。
其中一把銅扇的扇面上,可看到人手雕刻的詩詞,分別用正楷、隸書和行書刻上明人屠隆的詩詞作品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字跡清晰有力,扇子的另一面則是一副山水字畫。銅扇的構圖與一般折扇無異,多是一面詩詞,另一面圖案,“扇面上的字畫是機器無法完成的。”
由于太重,銅扇難以作扇涼用。陸紹強告訴記者,現在的銅扇多取其裝飾性和工藝性,“有不少人要求訂制扇子,用作裝飾和收藏。”
古文人傍身用能文亦能武
明代的道教練功者是銅扇的創始者。原來,古人攜帶刀劍走在大路上過于顯眼,扇子相比之下更便于攜帶,也符合文人的身份。
相比一般刀劍,銅扇在防身的同時也不會顯得粗暴,因而被稱為“最斯文的冷兵器”,受許多習武文人的喜愛。
陸紹強向記者演示:他將扇收合作木棒狀,可“擋格”、“挑截”抵御進攻;而將扇子展開,又可“砍削”作進攻用。“當代太極名師甘明海、螳螂拳名師顏志圖都有銅扇,作為玩賞、鍛煉之物。”
既然是文人傍身之物,扇面上的詩詞畫作便少不得。
陸紹強自述,他從6歲起就跟隨父輩習武,對詩詞書法也懷有興趣,因此對銅扇情有獨鐘。他在扇上為羊城八景題詩“逸興春隨步,新風荔灣滿。欲聞漁女唱,乘月入西關。”如今,一把把產自西關的銅扇,書畫雕刻都是出于他的手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