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乾隆玉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畢曉普曾訪問中國,在頤和園附近收集劫后剩余品,其中有不少珍貴的皇室之物
近大半個月來,“尋找圓明園流失海外文物系列活動”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結合近幾年的幾次獸首拍賣事件,流落海外的圓明園文物成了持續的熱門話題。海外圓明園文物種類眾多,筆者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就發現了一批流落海外的圓明園玉器。
數百件清代皇室玉器
1860年9月,咸豐皇帝倉皇逃往熱河。10月17-19日,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瘋狂搶掠、毀損積存于園中的文物、珍寶,并縱火焚燒了三天三夜。圓明園文物究竟有多少被掠走、被焚毀,恐怕永遠是個謎了。
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中國大批御用工藝品外流,促使一批海外私人收藏家開始收集中國工藝品,包括玉器在內。庚子事變以后,更多的外國傳教士和旅行家進入中國內地,與普通百姓往來,了解中國的文化、文物狀態,伺機收購文物,大批文物流入西方社會。如今,在世界各國的博物館里,我們依然能夠看見圓明園藏品的身影。它們中,只有極少部分以圓明園文物的面貌呈現,由于身世流轉復雜,許多文物只有一個簡單得幾乎模糊的描述。
近年,筆者作為訪問學者進入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對其亞洲藝術部畢曉普玉器藏品進行了初步的整理和研究。經過研究整理,筆者發現,畢曉普玉器收藏中有數百件中國玉器為中國清代皇室玉器。而且,經過認真的核查和對比,筆者認定這批玉器就是約一個半世紀前被搶掠到西方的圓明園皇家玉器。
遠赴歐洲遍尋中國玉器
赫伯·畢曉普出生在美國波士頓,后在紐約經商。從1870年開始,他對中國和日本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著手收集中國古代藝術品。他在紐約和波士頓收購了一些精美的中國玉器。他了解到,這些玉器來自歐洲大陸,是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從清皇宮和皇家園林中掠奪到歐洲的。
英法聯軍的成員將大批古玩劫回歐洲后,把一部分玉器當作文物或古董在商店中出賣,但仍有許多玉器掌握在這些人的家族成員手里。畢曉普根據這條線索數次前往英格蘭和歐洲大陸探尋這批中國玉器的下落。
畢曉普先后到過倫敦、法蘭克福、阿姆斯特丹、德累斯頓、柏林、維也納、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獲得了不少最精美的玉器藏品。畢曉普還曾訪問中國,在頤和園附近收集了一些劫后剩余品,其中有不少是珍貴的皇室之物。隨著對玉器興趣的擴大,畢曉普的收藏范圍擴展到整個玉器專題,包括礦物學和考古學。他又先后赴阿拉斯加、英屬哥倫比亞、加利福尼亞、墨西哥和印度,收集了許多未加工的玉礦原料和史前玉器。至1880年,畢曉普已擁有一批龐大的玉器收藏。1902年,他將這批玉器捐贈給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用料做工與故宮藏品相同
畢曉普玉器藏品共編為1026號,實際器物數目稍多于編號。除中國玉器外,畢曉普還藏有墨西哥的瑪雅文化玉器、北美印第安人玉器和印度莫臥兒王朝玉器等。他所藏的中國玉器數量約占玉器藏品總數的2/3,即700多件,玉質有軟玉、硬玉、水晶、瑪瑙及天青石等。
畢曉普所藏中國玉器中,有一部分器物時代較早。如玉斧、玉刀可能為史前玉器,玉琮可能屬商周時期,陰刻勾狀卷云紋的玉片似為周漢之物,邊緣鉆有小孔的玉片或為漢玉衣片。還有一些則屬宋元之器,如飾勾連紋及獸面紋的玉斧、鐲、犀角形杯、兔形鎮、仿古簋等。明代玉器有帽頂飾、玉執壺、單把杯、玉觚、螭紋璧、荷葉杯、玉帶板等。
畢曉普藏品中的絕大部分玉器屬清代,而以清代中期(即乾隆至嘉慶時期)作品為最多。目前存世的清代玉器中,可確定為康熙時期的較少,其特點是造型小巧,圖案簡練,淺浮雕居多。畢曉普藏品中,或可定為康熙時期的玉器有“靜明園寶”璽、玉蝴蝶和雙龍耳曲口杯。這批玉器藏品中另有4件被定為雍正時期。雍正玉器存世極少,特征不明顯,這4件玉器是否真屬雍正時期,應作進一步研究。收藏中還有一些應屬道光之后的作品,但難以準確指出,有些特征明顯的玉器(如喜鵲和身體短粗的蝙蝠造型等)和雕刻粗劣的玉器,大概屬于清晚期。
畢曉普的一些玉器藏品上刻有乾隆、嘉慶年款或御制詩及碑銘。還有相當一部分玉器用料考究,琢刻精細,浮雕或圓雕龍、鳳或龍鳳戲珠的形象,無論是造型、紋飾,還是用料、做工上,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宮玉器相同,因此,筆者判斷這些玉器應是宮廷用玉。
畢曉普收藏品中的中國玉器,有相當一部分是在美國、英格蘭和歐洲大陸收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劫掠品,大多數屬清代中期,為清宮廷用玉。它雖不是流失海外的所有圓明園玉器收藏,但至少可以說是清宮廷玉器在西方最大的收藏之一。

清玉質 12生肖

鏈接
《畢曉普收藏——玉器的調查與研究》
限量版圖錄拍出高價
畢曉普對玉器有濃厚的興趣,親身到玉器藏地收集玉器,并耗費很大的精力、財力和時間來記錄、研究這些藏品,因此他的玉器收藏具備完整的原始資料,收藏史十分清楚,便于后人作進一步的研究工作。
畢曉普曾聘請學者對自己收藏的這批玉器進行全面研究,其成果由布舍爾和昆茲在1906年編輯出版了《畢曉普收藏——玉器的調查與研究》。編者之一的布舍爾是一位英國醫生,曾在北京生活20余年,對中國古董有深入的研究。該書分上下兩冊,體大而厚重,僅印100套,是最早的有關中國古代玉器的西文著作。書中所有的玉器插圖,都是以西方傳統鋼筆畫技法繪成,非常精致。書中還附有唐榮祚的《玉說》和李澄淵的《玉作圖》(作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
2007年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玉器調查和研究》以3487500港元,刷新中國玉書拍賣的最高紀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