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鈞說:“我們現在過度看重藝術的商業性和價格因素,它是很重要,沒有錢,藝術無法良性發展,藝術家很容易就餓死了,但過了這個階段,金錢真的不重要,除非你是愛錢的瘋子。”(《北京商報》)
事件回顧:
方力鈞:時間線索展覽廣東美術館隆重開幕
2009年12月11日,中國當代藝術四大天王之一的方力鈞來到了廣州,同時年底最大的藝術盛會《方力鈞:時間線索》個展在廣東美術館拉開帷幕,該展由郭曉彥女士策劃,前任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及著名批評家呂澎先生擔任藝術總監,它是廣東美術館第一次大規模介紹和討論藝術家的創作經歷的大型展覽。展覽開幕同時還舉辦題為“全球語境下的當代中國藝術判斷”的研討會,研討會上嘉賓和觀眾展開了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熱烈討論。
展覽占據廣東美術館一層4個展廳。按照年代的劃分,展廳以1958年開始至1980年和1981年至1993年的時間線索為第一個創作時期的文獻部分。第二個部分以1994年至2007年和近期2008年到2009年為線索,展出方力鈞2000年后創作的重要作品及最近的潛心之作。
其中文獻的第一部分,展示了1963年發生的歷史事件作為他出生年份的歷史記錄,還有1975年方力鈞在小學三年級創作的第一幅美術作品,以及中學時代與同學及老師的素描作品及課堂練習。通過幼年時代的記錄,讓觀眾知曉一個成功藝術家的藝術初始萌芽。
文獻的第二部分全面介紹藝術家重要的創作手稿,各個思想轉折點上的作品構思和行動的重要文獻,還有學習和創作實踐中的關鍵資料。此部分的內容將按照三條重要的線索進行:即中國面臨的時代變遷的巨大背景;時代對于個人生存的深刻影響;時代境遇對藝術創作的影響和藝術家自我身份的建立進行梳理和展示。策展人郭曉彥認為,在討論藝術家創作的過程和后臺的問題上,這些手稿中隱現著的藝術家對時代的觀察和思考,對藝術的真知灼見以及不可量化的語言變化等等,同時通過藝術家這些不像作品般被固化的材料,作為藝術家成長的檔案,觀眾可以更好地理解藝術家的思想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方力鈞不再拘泥于單調的創作形式,他開始慢慢從繪畫走向了裝置創作,展廳中展示了方力鈞符號式畫面人物的裝置作品,一排站立的小人,仿佛也看到了藝術家走過自己創作生活的歷程,使觀眾了解藝術家當前的創作及思想狀態。
批評家呂澎認為,該展開啟了對中國當代藝術家個案研究的歷史性考察,“展覽的重點不是對觀眾熟悉的作品給予漫無邊際的闡釋,而是將那些產生最后作品的因素陳列出來,讓我們找到一件作品、一個形象、一個圖式或者一個符號產生的種種線索。”通過這些線索,讓觀眾了解方力鈞在那個歷史背景下的創作過程。
廣東美術館用四個展廳和大堂的大手筆,展出方力鈞近30年的藝術創作,有大量文獻繪畫資料、繪畫手稿,早期習作以及專門為展覽剪輯制作的紀錄片,展覽將給廣州的觀眾帶來一場聲勢浩大的視覺享受。(雅昌藝術網廣東站 潘慧敏)
朱其撰文公開批評方力鈞個展
正在展出的“方力鈞:時間線索”,是廣東美術館今年年底舉行的最大型當代藝術個展,這個聲勢浩大的展覽,或許將成為該館今年最具爭議的展覽之一。
前晚,藝術批評人朱其在博客以及“嘿!社會”等藝術論壇上,張貼出字數超過5000字的長文,直指方力鈞個展的相關文章過于肉麻,是“宏大吹捧”,對方力鈞的學術“拔高”達到了盛況空前的規模。該帖在網上反響熱烈,一位網友稱,朱其的文章顯現了藝術批評的意義和力量。而策展人郭曉彥則回應說,朱其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見。
媒體的過分吹捧,讓人起雞皮疙瘩
朱其是在前天晚間張貼長文的,標題為《“個人的哈欠”何以變成“時代的吶喊”?———對方力鈞文獻展的宏大吹捧和學術“拔高”》。在這篇言辭激烈的文章中,朱其分析了方力鈞個展籌備和進行期間公開的學術文章和媒體報道,并總結了對方力鈞進行學術“拔高”的三種類型,分別為“肉麻型”、“學術夸大型”和“云里霧里型”。
在文章中,朱其對某網站的報道段落進行了引用和分析,稱有些報道讓他起雞皮疙瘩,方力鈞畫一個巨佛環視宇宙,就被稱之為“探索宇宙人生的大問題”,“如果這都算,是不是太弱智了?”
對于一家網站將方力鈞與崔健、王朔相提并論,朱其認為,“從時代的文化影響、思想性以及反主流精神看,崔健、王朔都是對整個中國社會產生過批判性影響的人,而方力鈞在同時代的影響基本上沒有越出美術圈。”
“在當代藝術30年的范圍內,方力鈞的創作及其社會態度是有一定代表性和貢獻的,比如他早期的‘玩世光頭’形象,代表了一種與主流社會和政治態度的反諷性抗拒。”朱其說,“玩世光頭”屬于一種有良知的藝術青年或憤青性質的消極抵抗,但跟真正在那個年代主動積極的抗爭和知識分子的批判性比,還是差一大截,“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及其批判性的‘公共價值’,應該是評價當代藝術明星時的最高衡量標準”。
王璜生:他的速寫的確很幼稚
朱其的文章在網上反響熱烈,有網友在跟帖中稱,“對方力鈞個展的宏大吹捧和學術拔高的批評家們,已是利益共同體,感覺太肉麻了。”“當代藝術都是‘忽悠共同體’。”也有網友直接表示:“支持朱其!有見地,有脊梁!”
朱其昨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藝術家的評價,言論夸張,對不了解當代史和缺乏專業素養的年青一代和社會公眾會形成一個誤導。“其中,最有誤導性的是以學術面目出現的一本正經的‘夸大性’結論,夸大一個著名藝術家的劃時代意義,并將其‘拔高’到知識分子的高度”。在文章中,朱其直接點出姓名進行批評的人士就包括策展人郭曉彥、展覽藝術總監王璜生以及學術主持呂澎,以及為此次展覽提交學術文章的藝術批評家汪民安。
就在朱其發帖的當晚,王璜生就注意到這一篇文章。王璜生昨天對記者稱,此次展覽并沒有“拔高”的意圖,展覽工作團隊的工作是認真、嚴肅的。“我們希望呈現的是一個大歷史背景下的藝術家的創作,在選擇上,會有不可避免的主觀色彩。但是,方力鈞在85美術新潮時期的游離位置,都是客觀呈現的,即使方力鈞在少年時期畫的速寫,也都進行了展出。”王璜生說,展出的速寫畫得有些幼稚,甚至比不上我兒子當時的水平,但藝術家還是答應拿出來。
“此次展覽并無造神的愿望”
王璜生昨天也否認了在此次展覽中畫廊意志過大的問題。王璜生說,方力鈞個展是廣東美術館持續推出的當代藝術家個展計劃的一部分,展覽費用由廣東美術館和方力鈞的代理畫廊阿拉里奧北京藝術空間共同承擔。“像方力鈞這樣的大牌藝術家,實際上畫廊是跟著藝術家走的,而不是藝術家跟著畫廊走。”王璜生認為,此次展覽并無造神、商業包裝的愿望。
作為此次展覽的策展人,郭曉彥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這次展覽所采用的歷史脈絡中的藝術家及其創作,是以一種陳述的方式進行的,并無刻意褒揚、夸贊的意思,是對藝術家地位的客觀表述。在談及朱其的批評時,郭曉彥認為,展覽出來后,各有各的言論,朱其的觀點只是一家之見。
昨日,記者試圖聯系作為事件中心的方力鈞,但電話一直未接,短信也不見回復。方力鈞的代理畫廊阿拉里奧北京藝術空間總監尹在甲也同樣選擇了沉默,截至記者發稿時止,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南方都市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