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很多藏友將藏品送到安徽省歷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進行鑒定,與該公司簽訂拍賣服務合同,并交納了數千到數萬元不等的費用。但之后,這些藏品卻先后流拍。藏友們質疑,“專家”故意高估藏品價值,誘簽合同,從中牟利。
瓷瓶奇遇
發財夢14天破滅倒貼兩萬多元
劉老是一名退休教師,和老伴省吃儉用一輩子,照顧著一大家人。雖然辛苦,但生活倒也非常溫馨。但是,隨著10月28日一個陌生電話突然響起,一家人正常的生活狀態很快被打破。原來,“安徽歷藏”聘請的專家鑒定稱,劉家祖傳的一對瓷瓶價值至少130萬元。頓時,全家人被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寶貝“砸暈”了,陷入了興奮與不安之中。只是,這場“夢”半個月就破滅了。
意外:藏品照片引來陌生電話
劉老的祖父曾在上海經商,家境殷實。閑暇時,老人喜歡購買一些瓷器、字畫、錢幣之類物品。劉老的父親成家后,舉家從上海搬到合肥,隨身攜帶了部分藏品。后來,這些藏品又傳到了劉老的手中。不過,劉老對收藏并無興趣和專長,祖上的這些藏品也就一直擱在家中。
今年10月份,眼看著如今社會上收藏很熱門,劉老突然想把家里的藏品拿出來,看看究竟價值有多大。于是子女用數碼相機拍攝了藏品的電子照片,發布到了網上,希望得到專業人士的指導。大約一周后,一個陌生電話突然打到家中。
劉老記得,這位“‘安徽歷藏’的業務員”在電話中說,他們公司最近要在廣州籌辦一個拍賣會,想籌集一些有價值的藏品到會拍賣。這位業務員告訴劉老,在網上看到他家的藏品照片后,覺得很有價值,希望劉老拿一些藏品去“安徽歷藏”,請專家進行鑒定。
驚喜:樣樣藏品都“值一二十萬”
劉老一家人決定去試試。10月29日下午,劉老和家人帶了一些錢幣、書畫和一只瓷瓶等藏品,來到位于一環路財富廣場A座的“安徽歷藏”辦公地點。在一間辦公室內,兩位工作人員接待了他們。
不過,兩人似乎對錢幣不大感興趣,簡單看了幾眼就放到了一邊。之后,他們又把劉家的幾幅字畫展開,仔細看了看。而后,兩人的一席話讓劉老怦然心動,“他們說這些字畫不錯,價值在十幾萬。如果在他們公司拍賣,起步價就可以達到15萬元。如果可能的話,或許能賣到二十萬”。一輩子勤儉辛勞的劉老一下子愣住了,沒想到家里還有這么值錢的東西。
更大的“驚喜”還在后面。兩位工作人員最后拿起了那只瓷瓶,驚呼“我沒猜錯的話,如果這是真品,價值在三百萬到五百萬之間。”
狂喜:小小瓷瓶保守估價130萬
之后,兩位工作人員稱,目前剛好有一位名叫熊先玉的北京專家在此,“他們說這個專家很有名,專門研究瓷器。”按照“安徽歷藏”工作人員的要求,劉老支付了200元鑒定費,隨后把瓷瓶交給了熊先玉。
整個鑒定過程雖然時間不長,但劉家人的心一直懸在嗓子眼,“在一個鑒定室里,熊先玉先把這只瓶子握在手里握了幾分鐘,又用放大鏡看了一會,然后說‘這是個好東西’”。得知瓷瓶是劉家祖傳,熊先玉又稱:“保存得相當完整,是稀有的東西。”熊先玉告訴劉老,瓷瓶是明朝晚期的官窯所燒,“不是民窯燒的,價值很高,保守估價在130萬到150萬。”
聽了專家的話,劉老和家人興奮不已,“沒想到家里還有這么好的東西”。
鑒定結束,劉老和“安徽歷藏”的工作人員又溝通了一段時間。最終,劉老答應與“安徽歷藏”簽訂拍賣服務合同。
興奮:瓷瓶起拍價定為300萬
10月30日下午,劉老全家人“隆重地”將一對瓷瓶包裹好,到“安徽歷藏”簽訂拍賣服務合同,簽訂合同時,“安徽歷藏的工作人員說,這對瓷瓶的保守估價在一百多萬元,但實際價值肯定不止,所以拍賣的起步價應該定高一點”。最終,雙方將瓷瓶的拍賣價定為300萬元。
根據合同規定,這對瓷瓶將參加單展連拍,而單展連拍的基礎服務費是人民幣兩萬元。“安徽歷藏”承諾,收費后,將為劉家提供“出具證書、制作包裝、制作圖錄、進行展覽、網上或媒體宣傳”等服務。簽合同時,劉老交了兩萬元現金。
不安:這家公司網上投訴多
一家人懷揣著發財夢想回到了家中。可是,冷靜下來,劉老和家人又有些不敢相信,覺得發財來得太容易了。趕緊地,他們在網上搜索了“安徽歷藏”,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
“網上好多人投訴,都說上當了。”劉老說,很多人的經歷與他相似,“莫名其妙”地被安徽歷藏找到,“莫名其妙”地得知家中的藏品是寶貝,“莫名其妙”地簽訂拍賣服務合同,“莫名其妙”地等著發財,可最終卻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網上都說拍賣是假的,最后都會流拍”。
一時間,劉家人被網上的言論打擊的驚慌不已。“我們交的兩萬塊錢都是養老錢啊”,為了這筆錢,劉老的老伴急得哭了好幾回。
可是,如果真能發財,那自然是讓人向往的。盡管看到網上對安徽歷藏的投訴很多,但劉老和家人還是對熊先玉的話抱有一絲希望。在這種矛盾的心態中,全家人被興奮與不安包圍著,在真實與謊言的沖突中焦慮著。
夢碎:權威部門認為瓷瓶最多值萬元
為了進一步求證這對瓷瓶的真實價值,10月底,劉家子女打電話尋求幫助。之后,記者與國家文物出境鑒定安徽站(又名安徽省文物鑒定站)取得了聯系。安徽省文物鑒定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特指的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是我省文物鑒定方面最具權威性的政府性、非盈利機構。
11月12日下午,在記者的見證下,劉家人帶著這對瓷瓶來到安徽省文物鑒定站。當日,該站站長周京京對瓷瓶評估后表示,這對瓷瓶是清末民初時期的仿品,“那個時期這種瓶子仿的比較多”。盡管劉家保存完整,但這對瓷瓶的價值還是不能高估,“絕對的價格不好說,但也就在幾千塊,最多上萬。”聽了周站長的鑒定結果,劉家人的發財夢至此徹底破滅了。
如今,他們對以后的拍賣會已不抱希望,而更為實際的想法是,能不能要回已經交納的兩萬元拍賣服務費,哪怕是一部分也好……
藏友犯暈
花錢“買”來失望相同故事眾多
在劉家人之前,已有很多藏友與安徽歷藏簽訂了拍賣服務合同。他們的經歷出奇的一致:在各種拍賣會上,他們的藏品都無人問津。藏友們普遍質疑,這些專家故意高估藏品價值,以期收取高額服務費、從中獲利。
湖北俞先生:花了1.2萬元,藏品流拍
去年8月份,俞先生接到安徽歷藏一位業務員的電話。11月份,他帶著八九件藏品來到合肥。最終經過專家鑒定,俞先生與安徽歷藏就三件藏品簽訂了拍賣服務合同,前后一共花費12000元。在今年3月份的一次拍賣會上,俞先生的三件藏品全部流拍。事后,“安徽歷藏的說如果還想參加其他拍賣會,需要另外交錢。”不過,俞先生決定放棄。
重慶王先生:花了3萬多元,藏品流拍
在將家中祖傳一副字畫拍照上網后,王先生接到了安徽歷藏業務員的電話。去年,他從重慶來到安徽歷藏。經過專家鑒定,王先生的這幅字畫價值12萬元。后來,雙方簽訂了拍賣拍賣服務合同,而王先生為此交了三萬多元。但最終字畫在拍賣會上流拍,王先生只得再次到合肥將字畫取回。
甘肅唐先生、劉先生:花了3萬多元,藏品流拍
他是在朋友劉先生的帶動下主動聯系到安徽歷藏的。去年“五一”前后,唐先生和劉先生帶了九件藏品,從蘭州趕到合肥。經過專家鑒定,每樣藏品都價值不菲,兩人當場與安徽歷藏簽訂了拍賣服務合同。其中,唐先生花費17200元,劉先生交了17600元拍賣服務費。今年3月份,兩人的六件藏品流拍,后來被劉先生取回。另外,兩人還有三件藏品因是單展連拍,藏品至今還在安徽歷藏,“明年還有兩場,但我們已經不抱什么希望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