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瓷器號稱中國歷代“諸窯之冠”,卻始終沒人找到過它的窯址。
有一種瓷器是中國歷代惟一以君主姓氏命名的瓷窯。
有一種瓷器身世迷離,無人見過,僅靠“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等文字勾勒它的樣貌。
這就是柴窯。一個困擾中國陶瓷史的千古之謎。
“柴窯最貴,世不一見……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未涂釉的底部呈現瓷胚本來的粗黃色。”
———明文震亨《長物志》
“滋潤細媚,有細紋,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柴窯瓷久不可得,得到殘件碎片,也當珍寶,用作服飾、帽飾;柴窯瓷片光芒奪目,如飛箭一般。”
———清蘭浦、鄭廷桂《景德鎮陶錄》
“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
———明曹昭《格古要論》
一件有著“雨過天青云破處”天空般青色的千年古瓷器———青百合花瓶,近日在日本首度公開展出。由于這件珍寶被日本文物專家認定為已經失傳千年的中國柴窯作品,引起日本文物界的關注,甚至連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也慕名前往參觀。
柴窯是指在五代十國時期,為后周皇帝柴榮燒制瓷器的官窯,現已失傳,只留下了“柴窯精色為諸窯之冠”、“片柴值千金”這樣的文字記載。
青百合花瓶的開口處沿金線有35 處鐵鑌修復的痕跡,這是中國獨有的修復方法,對技術要求極高。
歷史悠久:
700至1100年前燒制
在日本九州佐賀縣武雄市的陽光美術館,一個名為“至寶———千年之旅”的展覽日前開幕。展覽上有百余件中國古代陶瓷器,卻被一件青百合花瓶奪去了光彩,因為在日本中國歷史文物保護協會會長對中如云先生提出:這件青百合花瓶是出自柴窯。
自開幕以來,日本社會各界極度關注,慕名到陽光美術館參觀的愛好者絡繹不絕,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也慕名前往參觀。青百合花瓶和其他文物極富沖擊力的展出,令對中如云先生研究青百合花瓶的書籍都成了大熱。
據古代文獻的記載,柴窯是指在五代十國時期,為后周皇帝柴榮燒制瓷器的官窯。而青百合花瓶經過牛津大學根據熱釋光法進行的年代測定證實,珍寶確為700年至1100年前燒制的,這和后周皇帝柴榮在位時間基本一致。
身世離奇:
明皇帝贈予幕府將軍
據日方介紹說,大約600年前,中國明朝皇帝將這件青百合花瓶贈給了日本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也就是動畫片一休哥中的那位將軍。之后,青百合花瓶由日本古筆家族世代相傳下來。
12年前,對中如云見到青百合花瓶后就被其獨一無二的青色所打動,并瘋魔了一般迷戀著它。據說每當臺風過境、驟雨初霽之時,對中如云都會拿著青百合花瓶的照片或實物飛奔到室外,對著天空仔細研究。他還遍訪了世界各地的文物專家,最終認定這件作品的特征完全符合歷史文獻對柴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描述。
陽光美術館理事長關口勝利認為,世界上如有柴窯存在,那這件作品是第一候選。
望見歸途:
明年回中國“省親”
這次展覽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推動中日兩國民間文化的友好交流,早日揭開柴窯千古失傳之謎。主辦方透露,日方計劃在國內外巡展此“寶瓶”,并初步打算于明年赴北京。
對中如云也希望“能讓更多的中國人看到這件偉大的作品”。他說,在我看來青百合花瓶就是一位不知自己來歷與親生父母的美麗的女孩子,我和青百合花瓶一起走過了12年,時時聽她對我訴求:請帶我回家吧!
柴窯之謎
有記載無窯址無實物
柴窯是中國古時五大瓷窯(柴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之首,創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初年(954年)河南鄭州(一說開封),本是后周世宗帝柴榮的御窯,所以從北宋開始稱為柴窯。后因長期未見其窯址,以鈞窯代替了其宋五大名窯的位置。
清人朱琰《陶說》中記載:“柴世宗時燒者,故曰柴窯。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當時底下人跟皇上請示,瓷器要做成什么樣的呢?柴世宗就說了這樣一句話:“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者“就是今天的“這“,意思是按照下雨后天放晴的顏色,把瓷器做出來。
柴窯一名最早見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萬歷以后的《玉芝堂談套》、《清秘藏》、《事物綢珠》、《五雜姐》、《博物要覽》、《長物志》等書也多論及此窯。
中日學者展開論戰———
是柴窯現世還是康熙花觚?
青百合花瓶的出現引起了陶瓷界人士的無限遐想。這是真的嗎?就此問題,中日雙方專家各執一詞。
■爭議一花瓶是否到年代?
正方:花瓶距今700年至1100年
是不是柴窯,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年代。對中如云曾于2005年把青百合花瓶拿到牛津大學做科學鑒定。牛津大學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出“熱釋光法”的高校,現在承擔鑒定的是其下一個獨立法人機構。后周官窯柴窯生產的時期是柴榮在位的公元954年至959年,他申請檢查的預測值就設定為這個年代。牛津的鑒定書顯示:這樽藍色花瓶是700年到1100年前的時間段內燒制的,這和后周皇帝柴榮在位時間基本一致。
反方:花瓶出生在300年前后
熱釋光檢測年代并非無懈可擊。據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核考古組介紹:熱釋光測年代法其所需的一種化學元素劑量的不同,可以對古陶瓷的"年齡"產生擾動,即可以讓其歲數變大。熱釋光的這個局限性也經常被造假者所利用。比如,古陶瓷通過海關機器安檢時,都會吸收熱量,通過一次就會對年代擾動一次,一個百歲瓷器走一次測試程序,出來后肯定要大于百歲。
■爭議二花瓶器形對不對?
正方:器形符合柴窯描述
去年,中國出版的《文物天地》雜志曾連續刊載對中如云求證柴窯的過程。其中一篇文章指出,對中如云的同事意外發現兩件與青百合花瓶相似的瓷器,它們都被取名為"孔雀綠釉花觚",并作為清代文物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釣魚臺國賓館。其中,故宮所藏"孔雀綠釉花觚"的制作時間大約在距今300到350年前的康熙年間,釣魚臺國賓館藏品的制作時間大約在距今270年前的雍正年間。
日方專家指出,青百合花瓶的修復痕跡被推定為距今400至600年前。此外,日方稱大約600年前,中國明朝皇帝將這件青百合花瓶贈給了日本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綜合上述情況看,孔雀綠釉花觚可能是根據青百合花瓶的特征制作而成的。那么,青百合花瓶當時肯定是作為歷史名品而被了解。
反方:就是孔雀綠花觚
對于上述說法,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位陶瓷鑒定專家表示,它就是一個孔雀綠的康熙花觚。花觚是仿青銅器造型的一種陳設用瓷,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萬歷至清乾隆這一段時期。花觚的時代特征十分明顯,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間是鼓腹,下部是鳳尾,器形古樸典雅。(綜合北京晨報等)
青百合花瓶尚存四疑點
■疑點一:來歷
日方稱,這是明朝皇帝賜給當時的日本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的。不過,根據史料記載,明成祖曾經派鄭和出使日本,確立宗藩與冊封關系,賜足利義滿金印一枚,還曾先后賞賜足利義滿冠服、錦綺、紗羅等禮品,但惟獨沒有賜瓷器的記載。
■疑點二:重量
柴窯是五代時期后周的官窯,據記載,五代的窯器最薄的達到0.15厘米,被稱為諸窯之冠的柴窯,在這一點上顯然會更加出色。這件青百合花瓶高292毫米,開口直徑167毫米,底座直徑105毫米,但日本方面并沒有公布這件器皿的重量。這顯然也是一個遺憾———因為重量也能從某一角度對“薄如紙”進行解讀。
■疑點三:聲音
此次展出時,這件青百合花瓶始終被封存在一個玻璃罩中,即使是被日方請來的兩位中國專家,也無緣與花瓶進行“親密接觸”。所以,除了無法了解瓷瓶的重量,專家們也無法對柴窯的另一特征———聲如磬進行判定。
■疑點四:顏色
據悉,在對中如云先生12年前見到這件花瓶后,就被其獨一無二的青色所打動。但有記者發現,在同一角度、同樣燈光下,對玻璃罩中緩慢旋轉的瓷瓶進行拍照,花瓶在圖片中呈現出的顏色不盡相同,有的偏青,有的偏藍,有的偏紫。對此,日方表示,他們也發現了這個現象,但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