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影像、戲劇、舞臺、電影、雕塑、圖片――汪建偉嘗試過太多種跨界的藝術形式,也許因為跨得太成功,你甚至會忘記他在油畫界的聲望。近日,在汪建偉遠離喧囂市中心的工作室,他講起了自己的跨界之旅。
跨界理念
“跨界真正的意圖是知識共享”
早在1984年,汪建偉的油畫《親愛的媽媽》就獲得過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金獎。在業界享有很高地位的他在1990年之后,卻做出一個讓業界詫異的舉動――拋棄畫架,轉向裝置、觀念攝影、視頻等更廣泛的藝術領域。而在當時,“裝置藝術”這個詞不過才剛剛被國內知曉。
今年2月,汪建偉被美國當代藝術基金會授予2008年度藝術家獎,這個獎項被譽為世界當代藝術最重要的獎項之一,汪建偉是國內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提起當年的“轉行”,汪建偉很平靜地說:“我覺得這跟每個人的選擇有關。對我來講,在我畫油畫之前,我還不知道油畫以外還有什么樣的藝術。所以當我看見有其他藝術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有權利去選擇學習未知的東西。另外,我個人認為,做選擇帶給我的滿足感要遠遠大于取得成功的感覺,所以我要把自己的選擇扛到底。”
在汪建偉心中,什么是跨界?汪建偉說:“我們現在理解的跨界,很容易被誤解為跨行。其實跨界就是你使用自己原有的知識以外的知識,使用完全科學的態度來產生一個行為。”汪建偉提出了一個很新的觀點,“我們現在總說跨界,其實一說跨界,首先就是承認了這個‘界’,到后來就會讓這個界越來越高,所以我更愿意把‘跨界’說成是知識的綜合,跨界真正的意圖是知識共享,是在相互提升關系當中,來判斷自己的知識是不是正確。”
跨界作品
“藝術形式之間不是替代關系”
《文件》是汪建偉真正的第一件跨界作品,汪建偉戲稱這個作品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個“僵局”,“甚至有人質疑這是不是藝術。”
汪建偉被外界公認的第一件跨界作品,是一個作于1999年的名為《屏風》的劇場作品,“英語里關于‘劇場’有兩個單詞,一個是theater,一個是drama,其實我一直用theater,因為它實際上有一個空間的概念。我們能不能有更多機會通過這個空間把不同藝術形式并置呢?當代藝術形式之間不是替代關系。我的作品就是在一個特定時間里,看看大家會建立起怎樣的、不同的關系。”
跨界形式
“我對多媒體沒有什么強迫癥”
在跨出老本行第一步后,汪建偉開始通過越來越多的媒介去發現藝術,“我對多媒體沒有什么強迫癥,也不是說必須使用不同的媒體來做。使用什么方式主要跟每一個觀念有關,比如我在今年做的《隔離》,就僅僅使用了裝置的概念,沒有表演,沒有其他方式。當我認為他沒有必要使用第二種或第三種媒介時,多媒體就沒有必要了。”
在《隔離》中,汪建偉運用了一些新概念,“我用的都是上個世紀50年代到改革開放前的400多件不同的舊家具,我把舊家具收集過來,你會感覺到每一件家具都已經使用過十年、二十年,這時,這些材料就已經有記憶了。”
跨界收獲
“我就是收獲了一種可能性”
汪建偉從跨界中收獲了什么?“其實我收獲了一種可能性,對已有的秩序表示出一種懷疑,沒有懷疑,就沒有可能性了,實際上我一直在享受這個過程。”汪建偉喜歡將自己的跨界作品稱為“多媒體劇場”,“其實對我來講,任何一個可能性都是在一個灰色地帶展開的。這種灰色地帶包括技術的灰色地帶,比如有可能這種技術沒有使用過,而我們認為必須把它訓練成一個很熟悉、能熟練操作的東西。但是你會發現,其實這個社會上的很多東西恰恰不是通過熟練能達到的。只能通過你去試。”
對于今后,汪建偉的回答與他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不確定性”如出一轍,“所謂嘗試,就意味著不確定。也許就是因為許多東西已經很明確了,我們才需要藝術。”
跨界經驗
“希望總是‘在途中’的狀態”
現今,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涌入“跨界”行列,跨界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時尚。汪建偉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其實我一直在享受失敗,我們應該接受偉大的失敗,雖然我們從沒把失敗放到很正當的詞上來形容它,但是我們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所以既然它是母親,為什么我們只歌頌兒子,而不歌頌母親呢?殊不知許多有意思的東西恰恰都是在失敗中開始的。”
汪建偉說起話來邏輯性很強,頗有幾分哲學味道,“我希望總是一種‘在途中’的狀態。這個世界的美好無非就是穩定、和諧、有著高度的秩序,而一個沒有可能性的空間只能有兩個結果――崩潰或突變。我們始終處于一個各種知識相互依存卻又相互矛盾的世界,而我就是想方設法把它們展示出來。”
汪建偉:1958年生,四川人,畢業于杭州美術學院。現工作生活在北京,是中國目前最活躍、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多媒體藝術家之一。他的藝術跨越影像、戲劇、表演、電影、雕塑等多重領域,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公共性、綜合性等特征,被國際、國內藝術批評界公認為最具藝術才華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