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拍賣市場發展趨勢
從北京華辰的春拍、秋拍的同比數據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春拍或是秋拍的同比,華辰的成交額、成交率都在逐年下滑。從華辰的07、08年的同比數據中可以看出,春拍的成交率雖然低于同年秋拍,但拍品數和成交額度上都遠高于同年秋拍。
從北京誠軒的春拍、秋拍的同、環比數據中,很清楚的看到,自誠軒2007年春季拍賣會舉辦首場“中國攝影”專場以來,無論是成交額、還是成交率都在逐次下滑,從07年春拍304.3萬的成交額、92%的成交率下滑到08春拍的67.088萬的成交額、50%的成交率,而到了08年的秋拍竟不在設立 “中國攝影”拍賣專場。
嘉德的拍賣數據中,呈現波段性起伏。環比的數據顯示08年的春拍與07年的春拍的相比,成交率、成交額都略有下降。而同比的數據中可以看出,春拍的成交率、成交額是要略高于秋拍的。但08年秋拍嘉德突然撤消了“中國影像藝術”的拍賣,與誠軒似乎步調一致的嘉德,具有如此高的成交額、成交率,拍賣的幅度又如此的穩定,卻突然在今年秋拍中做出如此的決策,這或多或少讓人有些不能理解。
從相關于中國影像拍賣最重要的三家拍賣行顯示的數據來看,中國影像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春拍需求旺盛于秋拍需求,但都呈逐年下滑的狀況。
從同期對比數據的顯示來看,嘉德在拍賣額方面遠勝于華辰、誠軒,在成交率總體指數方面也略勝一籌。但這并不能代表嘉德在影像方面的優勢勝于華辰和誠軒,從三大拍賣行歷年拍賣成交的前十名記錄中,可以看出三大拍賣行側重的影像藝術板塊各有所不同,每個拍賣行的影像拍賣都有自己優勢領域,嘉德側重于“當代觀念攝影”部分,華辰兼顧于國外“老攝影”與國內“紀實攝影”,而誠軒隨各方面都有所兼顧,但更傾向于國內“傳統攝影”。
從拍賣的整體趨勢情況來看,中國“傳統攝影”呈現出“數量稀缺、拍價偏低”的現象,主要原因應與中國攝影收藏起步較晚與學術研究缺失有關,市場化的進程影響著價格走向,而學術研究的缺失直接后果就是很多攝影名家的影響僅僅局限于攝影領域,大量的社會收藏者難以得之。中國“紀實攝影”因其普及性較強,且很多作品的內容都是當時人所熟知、親身經歷過的現實反映,因此它的收藏群體相對比較穩定,主要體現在中年收藏群體上面,這些收藏家的經濟實力與懷舊情結是造成此類收藏的實質性因素。中國“觀念攝影”與“傳統攝影”、“紀實攝影”相比處于市場的價格高端,這與觀念攝影的市場國際化有很大的關聯,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歐美和港臺的畫廊、藝術機構已經開始收藏和經營中國的觀念攝影作品。在本世紀初,中國的觀念攝影作品已經開始出現在香港和歐美的拍賣行。2006年的紐約索斯比、佳士得等國際拍賣公司的中國觀念攝影的大量上拍,宣告了中國觀念攝影的國際化市場已經形成,可以說中國觀念攝影的拍賣從開始到如今都是在國際化藝術市場的平臺上,與國際影像拍賣市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中國影像拍賣市場有待完善
“干打雷,不下雨”用來形容今年的影像市場再合適不過了,從藝術北京的“影像北京”到今年秋拍北京華辰的“一枝獨秀”,中國影像拍賣市場表現的另類冷靜是很值得讓人深思。
從市場方面來說,中國影像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之間有所脫節。從2006北京華辰的首次影像拍賣起,中國的攝影畫廊與藝術機構雖然從僅有的幾家發展到如今的幾十家,但還不能達到滿足市場發展的需求,拍賣公司和影像藝術機構的分工、合作還不夠明顯,許多方面還需要建立和完善。
從影像評論理論、體制方面來看,中國缺少相對專業的、有水準的評論家進行學術梳理,我們很少能夠看到很好的解讀影像藝術作品的藝術評論。中國的影像藝術需要更多的專業水準的評論家對其進行學術梳理,需要更多的專家、學者對其評論體制進行完善。
從收藏評價體系、收藏技術方面來說,中國的影像藝術沒有一個值得參考的收藏評估系統去評估作品的收藏價值,而相關的作品收藏技術方面的缺陷,使得許多想介入此領域的收藏人士望而卻步。
除了上述的幾個方面之外,在大環境上相關的法律、稅收、國家政策等許多方面還需要完善。
雖然今年秋拍“影像藝術”的拍賣不盡人意,但它畢竟才剛剛起步,在人們的熱切期望過后,它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健康地成長,中國的影像市場還屬于培育階段,藏家群體正在形成,其他的各相關方面還在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中。影像藝術正在慢慢的被市場認可和接受,相信隨著中國“影像藝術”市場體制的逐步成熟和規范,中國的“影像藝術”市場將與國際“影像藝術”一樣,成為藝術市場最重要的藝術門類之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