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批評家黃專認為,深圳單靠自己的力量建設藝術特區很難,但要在國內當代藝術版圖中建立自己的地位并不是不可能。
論壇上的藝術家、藝術批評家們憤怒于深圳當下藝術制度的不公、政府扶持的偏心,悲哀于當代藝術家們艱難的創作狀態。針對這些問題及論壇議題,本報記者采訪了相關藝術機構與主管部門負責人。在藝術機構負責人和相關政府官員看來,政府出資扶持自然要選擇符合其主流旨趣的那一類藝術,它不能也不應該干預所有藝術種類的發展,尤其是對保持反思、批判屬性的當代藝術而言,政府介入極有可能影響當代藝術創作的獨立性。
從歷史脈絡看,當代藝術的發展從來都是民間行為,它走前沿、先鋒的路線,需要與政府、主流保持一定距離。“對現在的當代藝術家來說,他們更應該考慮如何把自己的藝術做得更好、做得更純粹。”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表示,當下中國的藝術圈浮躁且功利,很多藝術家都應該反省,自己對藝術的追求有沒有那么純粹,是真正關注內心感受還是以此為手段博名利?
藝術家應該更多尋求民間的支持
陳湘波關山月美術館館長
不僅是深圳,現在整個國內的藝術狀態都像個名利場,很多人把藝術當成出名賺錢的手段,搞藝術的人大多變得比較功利,對社會提要求、對別人提要求,卻不反省自己對藝術的追求有沒有那么純粹,是真正關注內心的感受,還是想以藝術為手段來出名賺錢?
藝術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藝術的贊助史,誰出錢誰就影響藝術的發展,例如宮廷藝術、宗教藝術。政府出資、扶持的藝術肯定要與自己的主流趣味相符合,而當代藝術要追求先鋒,就得做好不被重視的心理準備,就不要計較物質得失。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尋求政府扶持,但對當代藝術而言,政府不管你有時也是一種扶持,它去干預你反而不一定好———出錢的人肯定有功利想法,肯定要求你的作品跟他的趣味相投,肯定要計算對城市發展的實際利益。有些當代藝術對社會漠不關心,有些甚至站到政府的對立面,你再想尋求扶持就不現實。
藝術家應該少一點埋怨,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依賴政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什么事都還要靠政府解決,跟回到幾十年前有什么區別?藝術家應該更多尋求民間的支持,靠實力、作品在各個企業、民間機構之間把自己的品牌打造起來,吸引民間資本,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從來不是靠政府搞起來的。
深圳目前的藝術機構、美術館和畫廊都有各自的定位和方向,關注當代藝術也只是部分機構的一個功能而已,要形成行業合力比較困難。至于利用經濟復蘇和市場洗牌機會搶占先機更不大可能。深圳的當代藝術還沒形成一個像北京、上海那么合適的生存空間,主要在于這個城市的企業還是目的明確地盯著賺錢這件事,沒有形成對當代藝術的正確認識和扶持意識,當代藝術一定要靠民間支持才能發展起來。連民間基礎都不具備,指望深圳為藝術立法、發展成藝術特區就更難,牽涉的層面太廣,甚至涉及到體制的轉換和修改。
政府對當代藝術缺乏一個整體的判斷和規劃
黃專O CT當代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當代藝術在中國和西方的社會位置完全不同,它在西方是國家藝術形態的主流,在中國則不是,中國的藝術主流是官方藝術。位置不同說明中國當代藝術本身的性質、實驗態度必須與官方保持一定的距離。雖然目前國內也在吸納當代藝術作為形象的一部分,但很難評價這一行為的好壞。從積極角度說,是種進步,被官方承認為中國當代文化的一部分;從消極角度說,很可能被當成官方的一種宣傳方式,且自身獨立性受到威脅,除非政府能在保留當代藝術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的前提下進行扶持。
在無法界定政府扶持一定會產生積極意義、國內又沒有藝術基金會的情況下,當代藝術家只能從市場尋找經濟來源,尋求合法活動自由和機制認同,即便如此,還是應該以獨立創作為前提,強調社會參與和批判性.
要讓深圳的藝術機構、美術館和畫廊形成合力不大可能。深圳雖然也有建筑雙年展、水墨雙年展,也有一些機構在做當代藝術,但政府對當代藝術還是缺乏一個整體的判斷和規劃;深圳遠離當代藝術核心區域,藝術家們很難生存;緊鄰港澳的地緣優勢也沒有發揮出來,跟港澳很多有經驗的藝術運作團體聯系不緊。不過深圳有個好處,報道的專業能力甚至比北京還要強。
深圳單靠自己的力量建設藝術特區很難,但要在國內當代藝術版圖中建立自己的地位并不是不可能,取決于幾個因素。一要有一批實業家真正關注,二要強化與香港的關系,香港的國際化雖然沒有幫助其當代藝術發展,但建立了很強的體系,可以借鑒;三是與臺灣加強合作,最終形成一個南中國文化圈。目前歐美過分關注北中國的文化藝術,他們不知道南中國的文化藝術與北方的性質完全不一樣,這是一個機遇。
沒有評估標準怎么立法?
王新明深圳1001畫廊負責人
市場好壞跟藝術家沒關系。市場再好,你畫得不好也賣不出去;市場不好,你畫得好同樣有人搶著要。上個月我做展覽向國內優秀的藝術家約畫,根本約不到,人家的畫提前半年就被訂完了。藝術家們還是要先養活自己,同時潛心修煉,把質量做好,才會得到市場認可。
行業合力很難形成,官方策展人之間都有派別之分,有的喜歡搞傳統,有的喜歡搞當代,有的喜歡搞寫實,有的喜歡搞抽象,沒有誰對誰錯,但大家資源不同,價值取向不同,很難形成一個平臺。
要促成藝術立法建設當代藝術特區還是太難,關鍵在于沒有客觀中立的評估和保險機制。沒有評估標準怎么立法?沒有保險,誰敢大規模發展藝術品交易?梵高的畫要到臺灣展覽,光保額就55個億人民幣,到深圳誰給你保?
很多藝術家覺得深圳缺乏畫廊支持,其實深圳的畫廊生存很艱難,大大小小的創意園不少,要么搞成工藝品基地,要么被設計公司占領,畫廊幾乎沒有生存空間,沒有畫廊誰給藝術家賣畫?現在看來,香港的畫廊經營很值得借鑒,人家不追求動輒上千平米的展廳,就是個幾十平米展廳配大倉庫,走的是靠時間博生存空間的路線。
應建立精品生產的長效機制
董小明深圳市文聯主席
沒有社保、沒有工作應該不是深圳的特例,是全國藝術人的共同特色,藝術家的感受是共同的,提升軟實力的高度要靠硬措施。深圳近些年的文化培育還是成效顯著的,特別是群眾文化發展相當好,但專業創作在體制上略顯薄弱,沒有專業的創作機構,專業藝術家扶持機制薄弱,需要在大環境上營造適合藝術家生活、創作,幫助他們成功的氛圍。文化架構正在逐步建立中,政府要做的是致力如何為營造環境制定措施。使能產生對當代中國有創新意義的成果的獎勵政策更到位,會更有利于樹立城市的文藝品牌。草根文藝家的創作條件也是需要關注的一個方面,當然,藝術家們也要有自主的獨立性。
早期深圳是過路涼亭,后來是自己搭臺唱別人的戲,現在是搭臺讓深圳文藝唱更多的戲。現在深圳文化已經有些形態,但沒有成熟。政府對本土作品很重視,但相比之下,真正的文藝大家還是缺乏,應該建立精品生產的長效機制。本土與外地并非相互排斥,深圳的文化本體應該是海納百川,沒有壁壘應該是深圳的文化品格。
缺乏藝術高等教育的配套是短板
胡野秋文化學者
藝術家們可以注意一個現象,就是墻內桃花墻外香,也有些本土的走出去后,嘗到甜頭。本土藝術的發展不僅要靠政府,更需要靠民間的合力。而現在深圳藝術發展的短板在于沒有可以擰成拳頭的核心,北京、廣州等城市都有美術、音樂、電影等藝術相關的高校為本土藝術輸送人才,但深圳缺乏藝術高等教育的配套,藝術缺乏高精尖的力量。
此外,即便城市文化有不健全之處,藝術家也不能有弱勢心態、怨氣太重,不能養尊處優,要在市場中、在全民的尊崇中找到自我的價值。
藝術機構差異化才能形成合力
孫振華深圳公共藝術中心主任
不少藝術家提到沒有工作、沒有社保、沒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等深圳的藝術生存空間狹隘的問題,這與城市文化結構以及經濟水平有關。深圳文化多樣性不夠,生態鏈不完善,導致市場環節薄弱,不管是商業藝術還是實驗藝術。而另一方面,低成本生活區的缺乏,導致生活拮據,被迫離開深圳。此外,深圳目前的藝術機構雖然都有各自獨立的定位,但都是獨立發展,沒有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要有不同的關注點,有人先鋒、有人傳統、有人國學,這樣拉開差距,才能形成合力。沒有豐富的藝術系統,藝術家找不到多條活路,這樣的城市就很難成為藝術文化的孵化器。
政府需要適度地養
尹昌龍深圳市文體旅游局副局長
深圳要有獨特的文化體制。深圳的問題在于專業藝術團體較少,藝術人才散落在非藝術崗位上。近年來,政府已經在大規模地采購民間文化項目,扶持是深圳文化發展的方向。政府需要適度地養,當然更重要的是營造開放的整體文化環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