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內地藝術品拍賣會上,如果能拍出千萬元的成交價已算是“天價”,而在今年的秋拍市場上,成交價上千萬元的拍賣品已超過50件,億元大關也被輕松邁過。
秋拍剛剛拉開序幕時,乾隆時期宮廷畫家徐揚的《平定西域獻俘禮圖》手卷就在中貿圣佳15周年慶典拍賣會上拍出了1.34億元的高價,超過北京匡時今年春拍中以8400萬元成交的八大山人作品《仿倪瓚山水》,刷新了中國繪畫拍賣成交世界紀錄。
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市場行情之好出乎了業內人士的預料,也讓投資界始料未及。在一個月后的北京保利的秋拍中,明代畫家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以1.69億元的成交價,將中國繪畫拍賣成交紀錄再次改寫。而另一件尺幅只有一平方尺的北宋文學家曾鞏書法作品《局事帖》經過激烈競價,以1.09億元成交,這也創下中國書法作品成交價紀錄。
今年的秋拍是在金融危機一年后的背景下舉行的一次重要藝術品拍賣季,其市場表現將直接影響到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未來走向和市場信心。本季數件作品成交價過億,令藏家和投資者信心大增。
億元時代在給藝術品投資者帶來信心的同時,也使其感受到了莫大的壓力。投資者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以更合理的資產配置抵御高昂的投資成本,最有效地實現最大限度的投資收益。
億元時代的成本之憂
1996年10月,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傅抱石手卷《麗人行》以1078萬元人民幣成交,是為中國繪畫作品首破千萬元大關。從那時到今年,中國繪畫作品從千萬元到突破億元大關,花了整整13年。
中國藝術品市場走進了億元時代,釋放出了一個強烈信號:中國藝術品市場具有無限的活力和潛力。此前,中國藝術品的價值遠遠被低估,億元作品的出現,是中國藝術品價值得到充分肯定的一個轉折點。
整個藝術品市場價格水平雖然中間有波動,但中國市場行情最近幾年一直處于持續上漲狀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許多人在擔憂中國會不會重蹈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日本投資藝術品的覆轍。日本人瘋狂競價而把梵高作品的價格不斷推高,但據稱日本人最后沒有找到愿意高價接盤的人,這就像是擊鼓傳花,沒有下家接手,游戲玩不下去了。
日本藝術品市場這一狀況的出現與其經濟發展有直接的關系。日本人瘋狂購買全球藝術品之時,正是日本經濟登峰造極的輝煌時代。但日本經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后開始衰退,藝術品投資也就成了無人問津的領域。如果中國經濟還能保持10-20年的快速增長,藝術品市場的增長勢頭還會持續下去。
然而,藝術品價格不斷攀升的過程就是藝術品投資成本不斷增加的過程。從千萬級向億元跳躍,不僅是中國藝術品價值的釋放,也不僅顯示了中國藏家日漸成熟的鑒藏水平及收藏實力,更重要的是,它意味著藝術品投資高成本時代的到來。
以打破中國近現代繪畫拍賣成交世界紀錄的齊白石作品《可惜無聲·花鳥工蟲冊》為例,9520萬元的成交價,如果按年利率7%計算,一年的資金成本約為700萬元,而這還只是按單利計算,保守測算該作品10年后至少要賣2億元才可能賺到錢。
選擇優質板塊
藝術品領域有很多種類,每個藏家和每個投資者對不同的種類有不同的偏好。如果純粹是出于個人喜好去收藏,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實力自由去購買。如果把收藏看作一種投資行為,那么除去個人喜好的因素,成本和收益是首要考慮的因素。
在投資成本昂貴時期,最穩妥的方法就是找到藝術品中的優質者,大膽地投資并持有。在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占有較大市場份額的是書畫板塊和陶瓷器板塊。這兩個板塊無論在總量上還是個體上,都表現非凡,最值得投資者關注。在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今年的秋拍中,書畫和陶瓷器均占了總成交額的80%左右。
如果說藝術品是硬通貨,那么中國瓷器則是硬通貨中的硬通貨。近年來,中國瓷器拍賣市場成交額不斷上揚。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時代的瓷器是市場主力,而宋元明清的瓷器則是國際市場最引人關注的藏項之一。瓷器投資最大的風險是技術門檻太高,且需要較好保存保管條件,容易損壞,不僅投資成本高,維護成本不小。但從短期來說,該板塊投資回報空間較大。
中國古代書畫板塊在中國拍賣市場上一直占有相當大的份額,整體走勢良好,這一板塊存世作品少之又少,稀缺性決定了其價格的升勢。中國古代書畫板塊的投資風險在于真偽的鑒別,加上目前學術鑒定定位準確性不高,市場空間相對較小。而且中國古代書畫的材質基本以絹和紙為主,非常脆弱,一旦損毀,幾乎無法修復,保存條件要求更高,投資的維護風險和成本都極高。投資者可以投資這個領域中流轉有序的作品。
中國當代書畫板塊一直是近年拍賣市場的焦點。以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等為代表的中國當代藝術在拍賣市場取得過驕人業績,所占拍賣市場份額也越來越大。當代藝術之所以被市場普遍關注,原因在于當代藝術是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體現,貼近時代,富有生活氣息,容易被接受。當代藝術作品的價位彈性比較大,利潤空間也大。需要提醒的是,也正是這種彈性導致了目前當代藝術品價格的虛高,貿然投資風險很大。
近現代書畫潛力巨大
有一個板塊一直是拍賣市場的不老傳說,這就是中國近現代名家書畫精品,即“近現代+名家+精品”。中國近現代書畫有穩定的收藏人群及大量供給,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重要的品種板塊,也是國內拍賣公司最強勁的品種。
對藝術品的投資除了投資本身的保值、增值外,和藝術品本身的觀賞性和藝術成就密切相關。藝術品通常代表了收藏者的審美取向,中國近現代書畫接近現代人的審美習慣,容易理解其中的歷史背景。中國近代百年來的歷史變革空前絕后,在這樣的大背景中,近現代美術史的發展,其變化之多、流派之眾、影響之深,直接在中國美術史和世界美術史上繪寫了輝煌一頁。
這一時期中國藝術家人才輩出,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傅抱石、張大千、黃賓虹等廣為人知,其作品市場認可度高,容易被接受,極具投資價值。最近9年來的統計顯示,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傅抱石、黃賓虹的作品每平方尺價格分別增長了8.18倍、5.48倍、4.73倍、9.65倍和8.25倍,作品升值的幅度驚人。這表明,中國近現代書畫中的名家名作仍然是藝術品市場潛力最大的板塊,也是藝術品投資類別中最安全的。
中國近現代書畫板塊由于作品拍量少,投資者眾多,精品需求旺盛,最能規避風險。近現代書畫的鑒定難度相對比古畫容易,人證、物證、可資參考的材料也相對較多。市場已經形成一個非常成熟的收藏群體和圈子,拍賣行、畫廊、收藏家、經紀人這一市場鏈條形成一個非常完備的流通渠道。2008年秋拍中國當代藝術品板塊價格整體大幅下滑,縮水2/3左右,而中國書畫專場成交率不降反升,齊白石、林風眠、徐悲鴻、張大千、吳昌碩等名家的作品仍廣受市場歡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