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辦:東南大學教務處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醫學人文學系
地點:南京東南大學實驗樓二樓報告廳
時間:2009年12月16日18:30一20:30
主講:郭海平
在今天的現實中,我們時常會看到公眾對醫生和藝術家們的指責和攻擊,如醫生帶著安全帽接待病人,他們甚至離不開保安的保護,藝術家被公眾視為小丑和公害也早已不是什么新聞,這種現象在歷史上一定不曾發生過,公眾對醫學與藝術的信任已降低到歷史最低水平,追究其原因雖然非常復雜,但當我們去審視今天的醫學與藝術時就會發現,今天的醫學工作者與藝術家對人的認知已變得越來越片面和狹隘,如醫學集中關注的是人的生物屬性,藝術已變成了一種娛樂大眾的工具等,經濟利益已經成為大家首先要追求的目標。
醫學與藝術的分化在歐洲出現的較早,但藝術與精神醫學之間的聯系,在西方的精神醫學和藝術界還是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聯系,正如弗洛依德所說,人的潛意識的發現應當歸功于那些藝術家們。對西方現代藝術做出重要貢獻的精神病人藝術,最早從中發現其人文學價值的也是精神科醫生,對于精神病人的藝術,尼采曾說: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F代藝術的先驅者保羅‧克利曾明確地指出過:“要改革藝術,必須嚴肅地看待精神病人的作品?!敝螅囆g家杜布菲堅持不懈的推廣,讓精神病人的藝術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賞識和認同,這是因為他們的藝術為那些信奉理性權力和秩序的人打開了一扇通向心靈深處和非理性世界的窗口,今天,有關瘋癲的知識已經成為批判我們今天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力量。西方現當代文化,離開了弗洛依德、尼采、海德格爾和福柯是不能想象的,正是他們的努力,才使得我們在今天的現代文明中仍能看到人性深處燃燒的火焰,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我們才有可能與自然繼續保持著最后的聯系。
在中國,傳統中醫與藝術之間的聯系從來都是十分緊密的,它們有著共同的理論基礎,彼此相互促進互為依存,從醫者精通琴棋書畫,從藝者精通形(精)、氣、神和陰陽的知識。對于他們而言,他們醫治和描繪的對象都是天地人神中的一部分,看病如同創作,創作如果看病,不同的只是具體的方式方法。元代著名醫家朱丹溪在他的《丹溪心法》寫到“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它源于《靈樞·外揣》的“司外揣內,司內揣外”,這些思想對我們今天這個課題同樣具有指導作用。
所謂“疾病”,從本質上說它不是一種自然概念而是一種文化概念,因為一切疾病的概念最終都是人的規定與闡釋,所以說一切疾病都是“人的疾病”。人,一方面在制造、排斥和醫治疾病,但同時又離不開疾病。它讓我們痛苦、悲傷、絕望和毀滅,同時它又讓我們反省和覺悟,并讓我們對自然保持敬畏,它讓我們愛和恨,哭與笑,它既是一種肯定又是一種否定,沒有它,我們的生命將不復存在。但今天我們一談到疾病,我們的態度似乎都是否定,而且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否定,正如我們對越來多不知病因的疾病迫不急待地進行治療一樣,結果,疾病的意義被忽略了,為此,我們不得不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負作用和越來越多的疾病。我看過一篇醫學報道,它說“現在,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疾病情況不再穩定。人口增長、迅速的城市化、環境惡化和濫用抗生素破壞了微生物世界的平衡?!边@其中還不包括精神類疾病。尼采說:“生命是病了,它病于工藝及其機械主義之破壞人性?!薄赌健返淖髡咄旭R斯•曼說:“沒有疾病、瘋狂和精神犯罪,就不能取得精神上和認識上的某種成就;偉大的病夫是為了人類和人類的進步?!苯裉欤覀內绻^續無視疾病的人文學意義,而只將疾病作為科學技術的研究對象,其結果必將進一步證明尼采“人是一種患病的動物”,我們的“社會就是一座醫院”的觀點。
中國今天的精神病醫學基本上是停留在生物醫學的模式,在中國,大多數精神病院都改名為“腦科醫院”,生物學的“大腦”取代了充滿人文學意義的“精神”,結果出現了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的精神病學家楊永信對青少年網癮采取電擊療法,以及衛生部精神病學顧問孫東東教授說上訪者99﹪都有精神病。變態心理學的判斷模式主要依據的也是統計學。何為正常?何為變態異常?精神醫學與哲學、社會學及藝術之間找不到統一的答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今天的醫學將人的精神簡單地理解成了生物和科學的研究對象,由此出現了醫學對人的精神誤解和另一種極權專制。
幾千年前的中國人卻不這么認為,《黃帝內經》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峨y經》中說“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傳統中醫理論還認為“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使其心不亂求,心不狂思,不貪嗜欲,不著迷惑,則心君泰然矣。心君泰然,則百骸(hai)四體雖有病不難治療。獨此心一動,百患為招,即扁鵲華佗在旁,亦無所措手乎?!蔽矣浀糜裳筢t在中國開設第一家精神病院時(1898),中國官方就未通過對精神病人進行隔離治療的手段,理由是隔離違反了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和人文思想。
但中醫思想的統治最終還是讓位給了西醫和信奉理性的科學,與西方今天的醫學思想有所不同的是,中國在引入西方文化時,其中的民主、人權與自由思想受到了較大的限制,中國也曾出現過像章太炎((1869-1936)這樣的國學大師,但封建極權的勢力始終未能讓它的思想在現實中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如他曾對學生們說過:“(我)要把我的神經病質,傳染諸君,傳染與四萬萬人!”“古來有大學問成大事業的人,必得有神經病才能做到!”他甚至用“張神經”來標榜自己。他的很多思想與西方的尼采很像,魯迅是章太炎的學生,他對章太炎的評價是“終不屈撓者”。這二位師生與醫學都有很深的聯系,但用我們今天的標準來看,他們都是偏執的狂人,他們都應接受思想行為的限制和治療,而限制和治療的結果卻使我們失去了完善自己的機會。在西方,尼采的繼承者??略凇栋d狂與文明》中說:“現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權力機構?!?/P>
今天,我們要想了解精神疾病,藝術是一個不能忽略的窗口,因為藝術對人的精、氣、神的反映是非常微妙和整體的,同時,人與天地神之間的關系在一幅優秀的藝術作品中也會得到生動的體現。在我看來,藝術是生與死和靈與肉的對抗,是被禁止和壓抑的情欲,是人的疼痛、苦難、絕望與幻覺,是人尋求自由的反抗,它傳遞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愉悅,而更是一種提醒與警告。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是醫學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揭示形(精)、氣、神和天、地、人之間的矛盾,表達人對生命自由和和諧世界的渴望,這是一種更大的醫學概念。
精神病人的藝術表現的是生命處于緊急狀態下的求生意志,在這些表現形式中,我們可以看到生命危機的原形,通過這個原形我們可以獲得自己欠缺什么和需要什么,以及如何與天地萬物統一的知識。亞里士多德說:“在他們躁狂癥發作的時候,就是優秀的出色的詩人,而此病一旦治好,就再也寫不出詩句了?!?柏拉圖將詩人說成“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沒有能力創造,就不能做詩或代神說話?!?普魯斯特說,“一切偉大的文學和宗教作品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备璧抡f藝術家:“不過是成就見得上帝和大自然的偉大事業的那種創造力,因此天才這種創造力是產生結果的,長久起作用的?!绷_洛梅說:藝術家和精神官能癥病人彷佛是人類心靈的“雷達站”,它能感覺到既定社會秩序早期的傾斜。他們都是“背負時代重擔”的人,在重擔的壓力下,精神病人只是消極地癱瘓,而藝術家則以其特有的洞察力,從混亂中理出一個新的秩序。精神病學泰斗雅斯貝斯曾指出過的那樣,“尋常人只看見世界的表象,而只有偉大的精神病患者才能看見世界的本源?!?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得出結論,“幾乎在所有杰出者的身上,我們都能看到某種器官上缺陷。”
一、傳統中國藝術中的精神病態表現案例
秦以前,注重人與天地萬物的通暢和諧,之后便逐漸與現實保持距離,注重自我內心的和諧。越來越內心化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大特征,其中治氣養心的功能十分明顯,所以,我傾向于將秦以后的中國傳統藝術稱作是老弱病殘自娛自樂的藝術。與注重張揚個性反判的西方表現主義不同,中國傳統藝術更像是一種自我克制、隱瞞和欺騙的藝術。
竹林七賢、張旭、徐渭、八大山人等個案分析。
二、中國當代藝術的精神病態表現案例
中國當代藝術自1989年之后出現了向人本性回歸的現象,這種回歸不僅是內心的,在形式上也表現的十分明顯,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國當代藝術不再像傳統藝術那樣隱晦了,以至于我們能夠比較容易看到人內心深處的真相。從專業的角度看,技巧、經驗、修養的限制受到不斷削弱,與此同時,傳統道德、審美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人的生命和精神原形得到了越來越清晰的顯露。這既是一種進步,同時也是一種回歸。
張曉剛的“抑郁”,岳敏君的“笑臉”,曾梵志的“面具”,展望的“佛藥”,曹暉的“塑像”,楊志超、朱昱的行為藝術分析。
三、西方現代藝術作品中的精神病態表現案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物質財富的迅速增加,公眾的精神需求隨之得到提升,這時,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打破原有的文化秩序,其中長期受到壓抑的自我渴望自由與解放,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一系列自由藝術的形式和主張。
凡高、蒙克、達利、培根等的個案分析。
抗精神病藥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的發明讓非理性完全失去抵抗力,它讓一批又一批瘋狂的先鋒藝術家們不得不接受各種精神病醫學的治療,這其中就包括龐德、艾略特、凱魯亞克、金斯伯格、海明威、貝里曼、波洛克、高爾基、羅思科等等。他們一邊被迫接受化學藥物的抑制,一邊又將毒品和酒精當著是沖破理性桎梏的武器,但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其中一部分人自殺,還有一部分則只能在精神病療養院里安度余生。
四、西方當代藝術作品中的精神病態表現案例
西方當代藝術是在西方現代藝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更加自由開放的藝術,對現實的批判是西方當代藝術的重要精神特征。
達明赫斯特、馬修巴尼、草間彌生、讓穆克(英)等的個案分析。
五、中外精神病人的藝術
1864年隆布羅索就寫了一篇題為《天才與精神病》,德國的P·默比烏斯(1853-1907)是“病跡”這個詞的最初發明者。他在1907年寫成的評論德國詩人謝菲爾(1826-1886)的文章中首先使用了這個詞。八十年代日本文學界也誕生了不少采用分析作家病跡的方法寫成的作家論和作品論。此類文章均側重研究作家與普通人的不同異常之處,說明作家的病歷對作品發生怎樣的影響。作為一個專業研究機構的成立,它起源于1919年海德堡大學,在該校精神病學醫院成立了一家博物館,從那時開始他們整理精神病人的藝術作品,并對之進行科學分析。這一舉措首次將精神病人的藝術天分展現于普通公眾,今天有很多國家都建有精神病人藝術館,法國與美國相關機構了解到我正在挖掘這類藝術時,都提術收藏和交流的迫切愿望,但大多數中國人仍不理解精神病人藝術的,其挖掘研究的過程困難重重,貴校醫學人文學系主任何倫教授希望我加入他們正在創辦的“醫學與藝術研究中心”,我希望這是一個機會。
中外精神病人的藝術作品分析
六、郭海平近年藝術活動及作品介紹
[根據“東南大學09(秋)醫學人文系列講座”整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