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名潞 等著
〔著名美學家.美術評論家.美術策展人〕
在“生命之流”的眾多群體中,江蘇“新野性畫派”呈現出較為一致的表現性風格。
“新野性畫派”的精神追求與藝術特征,可由兩方面來看∶其一,以個體生命本能為中心,并視之為藝術的動因。批判人化自然對人性的褫奪,發掘出原始人性,以求得自然本性在“愉悅學”意義上的協調平衡。個體的生命本能在他們看來只是由個體呈現出的一種類的積淀,它“凝聚著人類文明過程中一切符合人類天性的情理因素”。由于現代文明高度“人化”了的自然,因而產生了具有潛在威懾力量的“無形自然”,對人形成了強大的精神窒迫。人性—在他們看來既是生命本能—被大大地弱化乃至被褫奪了;人與自然的精神和諧經由疏遠發展為敵對的精神對抗,人類感知自然的方式亦與之同步。據此,他們認為應當從原始人及與之相似的兒童甚至動物那里發掘出原始的,未經文明染指的人性,發掘出具有整體把握特征的原始的感知自然方式。因而,應當建立基于這種原始人性與感知方式基礎上的“愉悅學”,其原則是滿足“快感”達到“愉悅”。此時,現代的人化自然成了泄恨對象,而“快感”則包括刺激的、發泄的、游戲的、表現的等種種感官與生理的快感,以及由此達到的與自然的心理契合和精神平衡、協調。正如他們的宣言中所宣稱的∶“如果說整個物質世界處于自發的自由狀態中,那么人類即是以各種方式達到被自己否定了的自由。新野性主義正是以繪畫方式和通過自己建立的愉悅學原則達到屬于自身的自由,在繪畫范疇中恢復和完成人的類種族的完整內涵。”
其二,由此,他們的藝術特點便是“發泄性”、“游戲性”、“表現性”、“整一性”。他們這樣解釋所謂“整一性”∶“有機世界和無機世界的不可分割,人、動物以及一切自然形態的互溶、糅合、穿插,是我們傾心并著意以畫面符號展現的對象。樊波曾將該群體的語言形態分析為5個具體特征:
A、非時空的物象組合,無背景,無前后距離,無天空,無東西南北,謂之非空間;無階段性性格、標記、凝固化、靜止化,謂之非時間。
B、內在結構的重建。將自然物象解析、截取其富特性的部分加以有機的重構。
C、富運動感的原色運用。原色是接近自然本性和原始生物圈色彩的色、而各種復色、灰色則與人化自然、工業文明相勾連。因此在畫面上運用明度較高的原色,加以偶發的有方向性的表現性筆觸,獲得純粹而強烈的效果。
D、原始圖騰的虛擬。圖騰符號往往是原發生命力的象征。將東西方原始意味的圖騰符號交織在一起,“在表現出對世界文化整體感受的同時、又顯現出對人類童年萬物有靈的迷蒙意識的追憶”。
E、新理性的輻射。對歷史精神和現實心態進行抽象概括,以非人非物,抽象與具象的交錯,互襯關系來輻射出一種新的理性精神——理性中交織著本能躁動,完成完整的歷史人格。對照群體的作品看,應當說這個分析還是比較準確的,當然其中也有一定的理想化的成分。
群體作品向社會的展現,除了成立之日的觀摩外,主要是1986年6月在南京鼓樓公園舉辦的《新野性主義繪畫作品展》和《南京現代詩畫聯展》。統觀群體的作品面貌,表現性是整體風格,其中又可分為色彩表現(抽象的與半抽象的),黑白表現(水墨與素描)兩種樣式。此外有幾人的作品與此有所差別(意向或材料的不同)。
作為群體主要組織者傅澤南,(即大闞。摘者注)其作品也頗具代表性。他的作品多半是半抽象的色彩表現,如 《人》、《一統》、《它,他們》。各種被肢解的動物軀體和直接取用的動物內臟,用鮮麗的色塊表現在畫布上,形成刺激性的視覺效果。……他的黑白作品是炭筆素描《天地之間》系列及《青山》,《野性》,《生存競爭》等單幅畫,其母題仍是動物肢體及器官,但長著尖而長的利齒的血盆大口的出現,無疑強化了文明“撕咬”,“吞噬”人性的立意,而黑白的效果則烘托了恐怖的氛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