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末有一陣出國潮,藝術界也不例外,著名的藝術家、學者便有陳丹青、徐冰、蔡國強、黃永砯、谷文達、高名潞等人,出國時正是中國國內藝術發展空間最為狹小之時,而國外則與此相反——是一片廣闊的天地,我們不免猜測,國外嚴格的做事方法和規章制度肯定讓初出國門的中國人不適應。近幾年,中國的當代藝術火的炙手可熱,“四大天王”也相繼回國,我們也順手猜想,這可能跟國內熱火朝天的經濟建設和隨時可以變化的語境、可能性有關。再說下一點,港澳臺是中國的特殊地區——這一特殊也造就了他們“洋人”的形象,以及是“先進的”半個代名詞,而在大陸,給予他們的待遇絲毫不亞于真正的外國人。這正是臺商為什么怕兩岸統一的原因。淺淺的一灣水,給了臺灣人在大陸發展的無限可能和利益。我也有幸接觸了一批臺灣人士——“混”大陸飯吃,在我看來,作為早已開放的臺灣,真正的學者還是存在與臺灣島內和國外,當然也有部分優秀學者到大陸講學,這批人是值得敬佩的;而請不到洋人的部分中國人喜歡請半個“洋人”以求提升自己——無論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大陸求“洋人”的這種心態似乎早已被一批專恃這樣身份贏得利益的臺灣人掌握。當然他們還是帶來了優于大陸的理念和規范,但是什么是能力并不是給你一個真空的環境讓你造氧氣!
說大陸的規則不健全、做事不規范、行事不專業都沒有問題,說在大陸沒看到一個專業的展覽、沒找到一位優秀的策展人、沒看到一家專業布展機構,也都沒有問題;說在大陸看展覽看到的都是失望也沒有問題。但是你們來了又做了什么呢?又帶來了什么呢?改變了什么呢?如果沒有任何的變化,你說這樣的話時也同樣在打自己的嘴巴。當然,混沌的環境有利于寄生蟲的生長,如果沒有問題哪有空子可鉆。
專業也好,規范也罷,最終是一種能力的體現,追求現實利益造成大陸人很少談一些虛張的皇帝的外衣,而是直接切題。每每聽到條條的規范和專業化的理念構架無不讓人神往,但是在實際的工作進行中,你會發現你所面對的不是一個理想的環境,它無法按照你所設想的步驟進行運轉,大多數人會在這樣的環節上傻眼。而能力就是體現在這樣的環節——應對復雜環境的辦法、處理復雜情況、化解多變外部條件的方法。如果沒有這個,何談專業與規范!每個人身上不缺的是向往理想的心,缺的是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