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對上月在北京保利與中國嘉德的秋拍上所創造的中國藝術品拍賣紀錄,業內人士仍在不斷給出新的解讀。本期藝術財經就刊發了北京保利執行董事趙旭專訪,可以說是他的最新解讀。這個解讀固然只是反映了他個人的看法,但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重點并不在天價本身。在這篇專訪中,趙旭突出強調了中國買家的財力,從而斷言中國藝術市場的中心已然轉移到北京。不過,更有意思的是,他還提出了天價背后的人文精神的回歸的話題。
這個話題之所以值得關注,是因為拍賣場上的爭斗所產生的天價紀錄,帶有明顯的偶然性,絕非買家按照專家們的條條框框按圖索驥,實在是買家的一種新發現。正如趙旭所指出的,吳彬的人物畫長卷能高居中國繪畫藝術排行榜之冠,與買家本身對中國美術史的重新認識有關。雖然這些天價紀錄瞄準的都是美術史上早有定論的名家力作,但在漫長的美術史上,還是有許多課題有待當代人去重新認識,尤其是那些作品在今天應該用怎樣的財富標桿去衡量,并沒有現成的答案。因此,那些大師巨擘的作品的價值也需要被當代藏家重新發現。
更有意思的是,趙旭提出了當代藝術在這些天價紀錄打開中國藝術品價格上升空間之后的前途問題。當代藝術與那些創紀錄的美術史經典最大的不同在于,當代藝術中的各家各派還沒有經過歷史的沉淀、歲月的淘汰,藝術家及其作品都沒有定論。正如本期人物版報道的日本當代藝術家小山正所指出的,當代藝術雖然有美術館等體制化的運作,但其價值評判卻并不簡單,因此他會熱衷于體制之外的民間藝術交流與展覽。可見,這一輪創造藝術品紀錄的熱潮回避了當代藝術實在是事出有因。而趙旭在專訪中,也只能在強調當代藝術的價格落差后打住。
由此也可以看出當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特點:這是一個資金大規模涌入的時間窗口,其背景是中國資產價格的大幅飆升,近期媒體不斷的有關中國房地產價格飆升的報道,就是最好的注解。而中國當代藝術本身的問題,卻并不是那些資金可以解決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