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高隨手涂鴉的向日葵,成為了著名品牌皮包的圖案;齊白石的畫作搬上了茶壺;莫奈的油畫被設計成信用卡……生活用品、隨身物件、日常用品、地板墻磚等,一旦與藝術品攀上關系,它們的身價就能迅速“漲”起來。在這背后,一種名為“藝術授權”的生意模式也由此浮出水面。
普通商品也能玩“高貴”
其實,消費者購買被藝術授權過的商品,往往是出于對藝術家作品的喜歡,相對于昂貴的畫家原作,這些印有藝術家作品的商品,既能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其價格也在他們的經濟承受范圍內。
那么,藝術授權一般是如何進行的?記者了解到,比如某企業為了獲得藝術品的藝術授權,除了支付一定數目的最低保證金外,還要將銷售額的10%作為授權費返還給藝術家或其后人。事實上,藝術授權商品的開發成本比普通物品要高,但它們的利潤卻比普通禮品高30%左右。
“一幅齊白石的畫價值百萬元,普通的杯子只要幾十元,但印上他的畫就能漲到上百元,而從這個杯子上收到的授權費就有百萬元。”上海立豐藝術機構藝術總監黃瀧說。
“就像作家和歌手可以通過書籍和唱片的出版發行獲得版稅一樣,用藝術授權的模式讓畫家作品搬上杯子、錢包、衣服,同樣幫助藝術家實現收益。”他如是說。
記者了解到,在這個過程中,藝術授權企業實際上扮演著類似于經紀人的角色:它要承擔監控的責任,如產品開發的種類、數量以及銷售情況等,從而保障藝術家的利益。
版權保護仍缺乏
其實,藝術授權市場在我國還在起步階段,但在國外卻有一定的歷史。紐約、倫敦、法蘭克福等都有專門的博覽會在做藝術授權的交易。據統計,在國外,藝術授權每年能有18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相當于藝術品原作銷售市場的2—3倍。
“以前我們是買國外的作品版權,給別人付版稅,現在我們也可以把版權賣給國外,收他們的版稅。” 黃瀧說。
不過,如何拿到藝術品的版權,倒是件頗費心思的事。按照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要取得所有有繼承權的繼承人同意,才能取得過世的藝術家的畫作授權。
“拿齊白石的作品來說,他有好幾個子女,在北京、湘潭等地,家族有數百人,相互之間聯系也不多,對于藝術授權的接受程度也不太一致,要拿到授權需要一定的時間溝通。”藝術評論家饒天融分析。
此外,饒天融表示,正版商品遭模仿、作品版權受到侵犯等現象,使國內真正做授權的企業屈指可數。“大量粗制濫造的復制品和衍生品的出現,使生產企業深受其害。與此同時,一些企業與藝術家簽訂授權合同時,也容易在權利種類、地域范圍、期限等方面出現分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