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望吉米
從及卜·李知寶踏上西藏這塊土地上時,我就認識他了,并且有幸成為他的首批學生之一,三十年過去了,及卜·李知寶依然睿智幽默,甚至童心未泯。
著名畫家劉勃舒評價:“李知寶是一位難得的一直堅持在雪域高原用水墨作畫的畫家,畫得很瀟灑,很有個性和感染力。”盧沉、周思聰看了李知寶的畫后大加贊賞:“西藏有這么好的畫家,真不容易。”國畫大師黃胄的夫人、炎黃藝術館館長鄭聞慧看到李知寶的巨幅彩墨作品《夢回秋岸》時,十分高興,當即叫來工作人員和裝裱師,囑咐好好裝裱,并將作品安排在館內主廳顯著位置,參加《情系西部》畫展展出。在一次筆會上,上海著名畫家陳琪見到李知寶的水墨畫后,在一間小房子里找到他說:“我見過你的巖彩畫,但沒想到你的水墨畫也畫得這么好。”陳琪還對及卜·李知寶的書法贊賞有加,當場收藏了他的一件書法作品。
2004年,是及卜·李知寶的巖彩作品走出西藏之年,也是他的水墨畫復興之年。在經過近三十年的廣收博取、融會貫通之后,他的水墨畫以一種寓蒼勁于流暢的筆墨性格,給人以直抒胸臆的率真感,再次向人們展示出他的藝術天賦和水墨畫創作功底,一下子把自己納入水墨畫家行列。2004年底,國內一家美術機構一次就收藏了及卜·李知寶20余幅水墨作品,這無疑給正站在水墨畫創作起跑線上的及卜·李知寶重重地推了一掌,助了一臂之力。
及卜·李知寶是瑤族人。及卜是瑤名,李知寶是“官名”為了方便,大家都習慣叫他李知寶。但一回到故鄉,那里的人們便會自然而然地呼喚他的瑤名:及卜。
及卜·李知寶的故鄉在湖南江華的大瑤山里,1976年他在湖南師大美術學院以優異成績畢業,正當學院想讓他留校執教時,他卻以“不留城市去邊疆”的凌云壯志,響應國家的號召,到西藏的一所中學里當了九年教師,又在晚報社當了九年記者,然后,才轉到拉薩市文聯,成為一名專業畫家。
及卜·李知寶在拉薩中學任教期間,開辦課外美術小組,帶領一群熱愛美術的學生在拉薩河谷寫生,并時常將學生當模特,畫了兩百余張人物頭像,后來他利用這些人物頭像創作了一幅大型歷史畫《草原紀事》,參加了1991年的西藏美展榮獲金獎,同年又榮獲建黨七十周年全國美展銅獎。在這之前,他還創作了水墨畫《誰的首飾美》參加了全國六屆美展,在往后的八屆、九屆美展和其它的一些國家大型美展中,他又以縝密細致的工筆畫頻頻入選,成為西藏畫壇上很具代表性的人物畫家。
及卜·李知寶作畫注重生活,他遍游雪域大地神山圣湖和祖國名川大岳,可謂行萬里路,但他念念不忘的還是羌塘草原,“羌”是北方,“塘”是草地。進藏初年,他時常形單影只地深入藏北草原,看牧女唱歌,聽牧童吹笛。那完全廻異于自己本民族和故鄉的風俗民情及山川地貌,讓及卜·李知寶覺得既新奇又感動。在此后的近三十年里,他一次次地走進草原,投宿于牧人的氈房內,成為他們的常客和朋友。
由于長時期地生活于西藏這塊神奇的土地,他對藏民族的了解與認識,已遠勝于那些來西藏采風,時間倉促的匆匆過客。在西藏,因受藏民族傳統藝術的影響,大部分畫家都醉心于唐卡、壁畫的學習,從中汲取藝術養分,以期尋找到不同于內地藝術家們那種源自于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水墨底蘊而自然生發出的“意在筆先”、“輕墨落素”、“氣韻俱盛、筆墨積微、真思卓然”的“功夫”。及卜·李知寶自小生活在江南瑤山,并于湖南師大接受過傳統的中國水墨畫教育,后又數次進京得到盧沉、周思聰兩位名師的悉心指點,使他深深熱愛水墨這一藝術樣式,同時也使他對中國水墨畫的“筆墨”藝術特征和中國繪畫的民族文化精神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曾說:繪畫有共同的因素,又有特殊的要素,所以異彩紛呈。在形式上,中國畫的特殊點,在于“筆墨”。筆墨是中國人表現自己藝術理想的抒寫方式,是繪畫的特殊與一般關系的體現,是畫家所表現的特殊與一般關系的反映。“筆墨”集中地反映了中國藝術表現的高下、精粗,所以,我們可以說,離開“筆墨”,不成其為中國畫,中國畫是“不能舍棄筆墨”為本的。
鑒于此,及卜·李知寶在作畫時,兵分兩路,一路為重彩法,一路為水墨法。在這兩種畫法中,重彩部分側重于表現具有濃郁宗教色彩意味的題材,技法上遵循西藏古代遺存的壁畫技法濃抹厚涂并輔以各種金屬箔和天然礦物色等材料,制作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作品,在這種畫法上,他善于將日本巖繪具的技法與西藏古老的壁畫藝術融會貫通,創造出夢幻般的原始詩意,表現了人和世界之間內在的古老的交流。2004年刊登在《美術》雜志封面上的那幅《放飛吉祥》,便是他的精彩之作。
在水墨畫中,他卻謹遵古人法度,強調功能,“用筆使墨,筆極精巧”,“有韻有趣,形隨筆立,筆寓于形。”他認為,中國畫是一個平面空間,凡論意象、畫法,無不有系于筆墨,不講筆墨運用,是得不到“遠意”的。所以,及卜·李知寶的作品,是很注重筆墨表現的,而且,他認為,從事水墨畫的創作,畫家的各種素養要求比起他的重彩畫來,要高出許多。“筆墨”絕不僅僅是純技術問題,要求水墨畫家要富有人文精神,要求合情合理,以理節情。中國畫的筆墨美,涵有普遍人性的要求,又是中國人的社會性,倫理性的心理感受與滿足,并且,他認為中國水墨畫的創作不應該脫離生活、脫離自然、脫離現實的人。所以,他的水墨畫創作就有別于他的巖彩畫所慣用的題材而直接描繪現實中的牧民生活,并將牧人表現得爽健、灑然和詩意,在筆墨線條上,既有豪縱飄逸,也有沉郁頓挫,從而使我們在他的作品中體味到畫家本人的審美理想、氣質、心靈乃至人格。石濤曾說:“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淘泳乎我也。”我想,及卜·李知寶也正是借筆墨所具有的抒情寫意性,在筆墨理法和由筆墨表現出的神氣以及筆墨所傳達出的氣韻、氣象中,灌注了個人的情感、意趣和思想,從而在運筆中出現種種變化,使得筆墨自身具有了千變萬化的姿態。正是由于畫家這些明顯的個性特征,才使作品達到抒情、暢神、寫意的目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筆墨,既是及卜·李知寶水墨作品的靈魂,更是及卜·李知寶情系草原,執著歸一的藝術之魂。
2009.12.14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