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畫家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以1.69億的成交價,創下中國繪畫拍賣成交紀錄。
在藝術品市場中,徐悲鴻的作品是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中的領頭羊。《嵩岳遐齡》作于1926年暮春,是徐悲鴻較早時期的松鶴題材的經典作品,寓意吉祥高潔,且流傳數量較少。此作原為朵云軒舊藏。
2009年藝術品秋拍市場,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貴”,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瘋狂”。在以往的內地藝術品拍賣會上,如果能拍出千萬元的成交價就算是“天價”了。不過在今年的秋季拍賣會上,眾多拍品紛紛輕易地突破了這一極限。據初步統計,在今年的秋拍市場上,成交價上千萬元的拍賣品已超過了50件。其中10月19日結束的中貿圣佳秋拍成交價超過千萬元的拍品有5件,11月11日結束的北京翰海秋拍有12件拍品成交價超過千萬元。與此同時,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在今年秋拍上也共有35件拍品成交價逾千萬元,而且這些拍品涵蓋了書畫、瓷雜與油畫三大板塊。來自北京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中國藝術品市場第三季度表現明顯優于全球,中國書畫行情率先轉暖,高價迭出,由此拉動中國藝術品市場在下半年由“暖”轉“熱”。
古代書畫帶動行情
在此輪秋拍中,最大的亮點就是那些成交價超過億元大關的作品。此前,關于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中一直罕有單件作品成交價格超億元的現象,收藏界與評論界人士一直“耿耿于懷”,仿佛所有價值過億元的藝術品都來自“海外軍團”,現在,強勁的市場走向已經說明,這已經是“過去時”。早在10月中旬,在中貿圣佳秋拍中,一件乾隆時期宮廷畫家徐揚的《平定西域獻俘禮圖》手卷以1.34億元成交之后,在接下來的各大公司的秋拍中,“過億”便成了今年秋拍市場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中中國嘉德秋拍中的朱熹、張景修等的《宋諸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經過激烈競價,最終以1.008億元成交。而在北京保利的秋拍中,明代畫家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以1.69億的成交價,創下中國繪畫拍賣成交紀錄,而另一件尺幅只有一平方尺的北宋文學家曾鞏書法作品《局事帖》經過數輪爭奪,也被一買家以1.09億元拿下,這一成交價創下中國書法成交紀錄。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秋拍多件拍品成交價突破億元,預示著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已進入億元時代,尤其是這些成交價過億元的拍品都集中在古代書畫板塊,這也表明,在未來幾年,中國書畫價格會在古代書畫價格的帶動下,走向一個更高的臺階,而中國的藝術大師的作品價格,會與國際上的藝術大師的作品價格平起平坐。
其他板塊全面開花
由于古代書畫作品的走高,也有力帶動了近現代書畫作品,甚至是瓷器雜項部分的持續走高,也有許多專項紀錄也在此次秋拍季中誕生。在保利秋拍中,齊白石的花鳥草蟲冊頁《可惜無聲》以9520萬成交價創下中國近現代書畫拍賣成交紀錄,在翰海秋拍中,一件清乾隆青花海水紅彩龍紋如意耳葫蘆瓶以8344萬元成交,創國內瓷器拍賣最高紀錄。當前的藝術品市場火熱狀況,還可以從這些拍賣公司的總成交額中反映出來,其中保利和嘉德分別以15.79億元和15.32億元高居榜首,北京翰海和中貿圣佳也分別拍出了10.56億元和7.75億元的成交總額,這些數字相比于去年的秋拍,都有數倍的漲幅,可見當前市場的火熱。
期待2010年更大行情
其實,一直關注內地藝術品市場行情的業內人士都清楚,自2003年春拍之后,中國藝術品市場價格率先出現暴漲,并啟動了中國藝術品市場前一波的“大行情”。此次行情由中國書畫部分發動,但是由于前期價格上漲過于迅速,在2006年也進入了一個平穩的調整周期,隨后由當代藝術引發的“天價軍團”又迅速打破了這種平衡,但最終隨著國際金融形勢的轉冷致使海外資金“不接盤”,導致“泡沫論”質疑,以至于導致海內外許多對中國藝術品抱有濃厚興趣的買家不敢盲目出手,就這樣度過了藝術品市場很平淡的2008年。從今年春拍開始,以上海“法人股大王”劉益謙為代表的國內的重量級買家開始發力,從古代作品開始下手,成交紀錄頻頻現身拍場,平靜了兩三年的書畫作品市場一觸即發。
對于未來的市場,大家預測,2010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仍會以中國書畫行情為主線,一定還會有新的紀錄誕生,也一定能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行情全面展開的一年。因為隨著藝術品投資概念的深入人心,無論是“炒房團”還是“炒股團”,抑或“山西煤老板”,經過幾年來的“練手”,現在出手也越來越大,越來越“狠”,正是這些坐在拍賣會里的“舉牌者”,用他們在其他行業里的精明與歷練,重估了我們的藝術價值。“在資本市場賺得多,我就在藝術品市場買得多。賺得少,就買得少。”這是大收藏家劉益謙的名言,也是許多大玩家的心里話。

齊白石的花鳥草蟲冊頁《可惜無聲》以9520萬成交價創下中國近現代書畫拍賣成交紀錄。

北宋文學家曾鞏書法作品《局事帖》以1.09億元成交,創下中國書法成交紀錄。

吳冠中作品歷來為拍場中的重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