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3年彭襲明與張大千合影
雖然我早先聽說過畫家彭襲明的一些傳奇故事,如抗戰勝利后,歸家心切的他,相約陸儼少先生一同乘木筏從重慶順三峽漂流至宜昌,1個多月歷盡險灘劫匪之災,但這次在香港收藏家王世濤府中觀賞了彭老晚年的精品,依然讓我雙目為之一亮:在如此喧囂繁華之香港,居然大隱了這么一位超凡脫俗、心高筆靈的文人畫家。
彭襲明1908年生于江蘇溧陽,2002年逝于香港。少年時入讀上海美專,畢業后留居上海。其外叔祖父狄平子是上海著名的收藏家,彭在其府中第一次觀賞了元代畫家王蒙的《青卞隱居圖》真跡,不禁神往,影響了他一生的從藝軌跡。他好游覽名山勝景,曾從方外高手習內家拳法,成為八卦掌南支的第三代傳人。1950年去香港,避離鬧市,安居于新界僻鄉,一生以教授書畫及拳法為業。但是他又不同于一般的職業畫家:一生中僅于流落四川時辦過一次個人畫展,而且甚少賣畫。他收學生的課徒費,但必以畫相贈,所以他一生的作品,除送朋友者外,幾乎都在其學生手中。其“隨山發皴,因景立法”的畫理,乃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畢生藝術探索的大徹悟。
彭襲明安于清貧,無意名利,一生未婚娶,卻與書畫相伴,“寄興游心”,“聊以自娛”,其悟性穎慧,師古立新,筆墨空靈,意境清幽,達到了文人畫家的極高境界。為此他貢獻了幾乎個人的全部生命,但也為我們留下了那么純凈、淡泊、幽雅、精妙的墨寶。
1980年,張大千曾為彭襲明的自選畫冊手書一跋,歷述兩人相識的經過:上世紀40年代初,大千還蜀,借寓青城山上清宮。一日閱《青城近記》,“奇其文而不著著者姓名”,便問道士,答是一彭姓客所作,今云游在外,亦善畫,但不賣。大千取畫來一看,不由大驚,“不信三百年有此人也!”其后大千遠赴敦煌,三年乃歸,仍借居上清宮,“始得把臂,如平生歡。”大千贊彭襲明“淡泊避俗,杜絕交接,比之往古隱逸,尤為振奇。”“江南一枝筆,其畫必傳。”
聽說彭襲明的新畫冊不久將在上海出版,我急切地期待著。

彭襲明畫《山水冊頁》

彭襲明畫《山水團扇》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