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客座教授,長期從事文物工作,繆永舒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環境:“眼前的事物不是甲骨文契,就是商周金文、秦漢碑帖?!?0年前,繆永舒已經長于繪畫,一幅畫作完成,最后都需要在畫紙上印上一枚印章,一開始只是自己的名字,后來,他覺得只是名字沒有給畫作添彩,于是想到了篆刻,“我最初學習篆刻就是為了在畫上補空,給繪畫增加點豐厚的紅色?!?/P>
慢慢的,他對篆刻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上世紀80年代初,繆永舒拜四川篆刻大家徐無聞為師,“七分篆三分刻”按照學院派的教學模式,他一遍遍地臨刻、臨摹秦漢及明清各流派作品。出差時帶上三大卷硫酸紙,晚上在賓館蒙臨優秀印章。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中,前人的筆法、刀法,雕塑技藝都一一進入繆永舒的“篆刻思路”。對篆刻的認識也由補空變為了主體,作品開始入選各級藝術展,并獲得“巴蜀文藝獎”。
得益于文物工作中歷史文化的浸潤,繆永舒的刀法形式變化多樣。欣賞繆永舒的篆刻作品,還能感受到甲骨文、金文的筆法。長時間研究篆刻對文物工作大有裨益,繆永舒認為,無論是中國的古建園林,還是陶瓷青銅器、或是玉器石刻,它們與篆刻都有驚人相似的文化內核,甚至可以說“金石學是考古學的祖師爺”?!爸谱髯套髌愤^程中,感受到手中的刻刀仿佛也在跟古代藝術進行交流?!?/P>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