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恩利是上海最成功的藝術家,也許還是中國排在前幾位的最成功的藝術家。他是世界頂級畫廊Hauser&Wirth簽約的第一位中國藝術家,也是迄今為止該畫廊代理的唯一中國藝術家。近日,即將迎來個展的張恩利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圈內人士都知道,歐美畫廊界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過去,與中國藝術家們合作的外國畫廊大都是二三線的,哪怕藝術家很優秀,也很難改變這種情況。來自第三世界的藝術家們,往往進不了西方國家的一線畫廊。
近年來,這種情況有所改變。蔡國強、徐冰、黃永等中國藝術家,憑借其自身實力逐漸叩開了西方一線畫廊的大門。
而張恩利,則是最早打入西方一線畫廊的中國藝術家之一。買張恩利畫的人,絕大部分都是西方最頂級的收藏家。張恩利是個看上去有些“單調沉悶”的畫家。他只畫畫,不用任何其他方法做作品。
第一次見張恩利,約在了華山路上的希爾頓酒店大堂。由于錄音機臨時出現故障,遲到了20分鐘。一進大門就看到默默站在那里等候的張恩利。一身黑衣,幾乎光頭,神秘而略帶愁苦的氣質。他說話很慢,音量很低,穩定而清晰。
張恩利1965年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很早就顯露了繪畫天賦。雖然家里人與藝術毫無關系,他們還是給予他全部的支持。張恩利告訴記者,他很早就開始畫畫。他還記得少年時畫過一幅畫叫《奶奶先吃》,頗有那個年代特有的烙印。1985年前,張恩利多畫工筆畫,也畫年畫,基本沒有接觸過油畫,只在1983-1984年之間畫過一點。
高中畢業后,張恩利花了兩三年時間,輾轉全國各地考學,先后投考過吉林師范大學、浙江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最后于1985年考取了當時的無錫輕工業學院(即今天的江南大學),學設計。無錫輕工業學院以設計專業見長,這個專業對從小學畫畫的張恩利幫助很大,給了他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角度。他說,當時系里有來自英國和日本的外教,教學力量強大先進。張恩利提到了日本老師朝倉直己,提到了包豪斯、東歐和蘇聯的招貼畫及電影海報、維也納分離派和日本設計。這些藝術潮流給本科時代的張恩利以很大沖擊。
畢業后,考慮到當時國內極其薄弱的設計環境,張恩利想來想去,決定選擇老本行,畫畫。他被分配至如今的東華大學教書,住在簡陋的單身教工宿舍里,生活和工作條件都很艱苦。張恩利沒有描述工作的艱苦,他強調自己一直在畫畫,一根筋,在一條道上走到黑,從來沒有放棄過。
1990年,張恩利以200美元的價格賣掉了第一張畫,買家是一位在香港教書的荷蘭教授。張恩利告訴記者,那張畫畫了一個大頭像。那時候他剛畢業,很窮,所以非常高興。到1996、1997年,由于和香格納畫廊合作,他的畫開始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市場,每年都會賣掉幾張,買的人基本都是外國收藏家。“這對于一個畫家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支撐。”張恩利說,他有更多的錢買材料畫畫了。
在提到90年代初的作品時,他用的兩個字是:“憤青”。在《二斤牛肉》、《城市獵人》、《吃》等畫作中,觀者可以捕捉到一絲隱藏不住的焦灼、憤懣、暴力甚至血腥。畫面布滿大紅、金黃和黑色,力量很重。到了2000年以后,濃墨重彩的東西基本上不見了。張恩利承認2000年是他的“分界線”。
張恩利的作品中沒有紅衛兵、可口可樂或者麥當勞,他選擇回到繪畫本身。他的繪畫不對中國當代社會提出問題;他的畫里沒有答案,沒有結果,只是一個過程,一種瞬間的感覺。他把繪畫與攝影和電影作比較,認為電影里有線索和故事,而繪畫則是“瞬間的存在”。
第二次見面地點是在他位于莫干山路的工作室,他是最早發現這個地方并扎根于此的藝術家。他的工作室里很簡單,有一個助手,那兩天回老家了。張恩利說,助手只是幫他看看家,準備一些材料。工作室里靠墻放著他的新作,其中部分將于近日運往倫敦。明年1月,張恩利將迎來Hauser&Wirth為他舉辦的個展,將展出新作30幅左右。他說,這個個展對他來說非常重要。倫敦個展后,他將在國內舉辦另一個個展。這兩個個展辦完,張恩利明年剩下來的時間就全部用來畫畫了。一年兩個左右的個展是他的節奏,“多了沒法完成”。
張恩利于2008年辭職。辭職前兩三年,他就不大上課了。有時接到一個電話通知他去開會,一想還有一根神經繃在那里,不能忍受,于是徹底告別教師生涯,過上了職業藝術家的生活。他說:“我的畫不貴,但都被世界上最好的收藏家收藏。這對一個藝術家來說是非常幸運的。”
張恩利喜歡法斯賓德的電影;喜歡看庫切的小說,也喜歡奈保爾的《自由國度》、勒克萊齊奧的《金魚》和卡夫卡的《城堡》。他提到了對金農、馬奈、烏切羅、蒙克、弗蘭西斯·培根的喜愛。
除了畫畫,張恩利是一個著名的連環畫收藏家。他從90年代起迷上了收藏連環畫,每到周末,就去文廟,一本本地淘,有時候聊著聊著,發現旁邊的淘友有品相價格都聽起來不錯的,就跟人跑到家去收。也有已經買過的,但發現品相更好的,就再買。在他家里,常常可以發現好多相同的連環畫。閑時翻閱連環畫,是張恩利的日常消遣之一。
他收得最多的是電影版連環畫,2000多冊,還有好多50年代出的連環畫,有的現在一本已經值好幾千元,上面滿是某某圖書館的印章,像新的一般。買回家,他用小塑料袋,仔仔細細一本本封好,放在閣樓,一個人把玩。那里是他放連環畫的地方,一個柜子,一個壁櫥,兩三千本連環畫就躺在那兒,整整齊齊。
B=《外灘畫報》
Z=張恩利
B:聽說你保持著每年大約兩個左右的個展。
Z:現在準備明年1月倫敦的個展,一共會有30左右作品。明年有兩個個展,另外一個在國內。國內展出的作品跟倫敦展出的作品不一樣。
主要作品在今年之內完成,工作量還是很大的。兩個個展完成,明年的任務就基本上完成了。一年很難超過兩個個展,超過了很難完成。我的個展都是以我的名字為題目,沒主題。
B:跟你簽約的Hauser&Wirth畫廊是世界頂級的畫廊?
Z:應該說,Hauser&Wirth簽約的都是非常重要的藝術家。能夠與這些藝術家為伍是一種榮耀,雖然不一定說,與他們同屬一家畫廊就說明我是一個了不得的畫家。我是一個年輕的畫家。我覺得畫廊與藝術家的關系是:好的畫廊必然選擇好的藝術家,好的藝術家必然帶動好的畫廊。好的畫廊背后有好的策劃團隊,好的收藏家。好的收藏家是半個專家。
B:明年個展上展出的都是靜物嗎?這是近年來你畫畫的重點。
Z:也可以說是:東西。這幾年主要關注點在這里。普通的東西。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用得最多、不被注意到的東西。畫中幾乎沒有人。只是一棵樹、一個燈泡、一間房間。我們沒法用“主要”、“次要”、“有用”、“沒用”來形容它們。
B:考慮過用其他方式比如裝置等做作品嗎?
Z:繪畫歷史非常長。繪畫走到現在,一個藝術家很難在這里找到新的發現,或呈現出創造性的東西。很多藝術家會轉向使用另外的方式做藝術,因為這方面的歷史比較短,在這里比較有可能性,得到的關注度比較高。難度其實是一樣的。繪畫太經典了,對一個藝術家提出的要求非常高,在當代藝術中反而成了邊緣。我說的邊緣的意思是經典。
但是,繪畫一定會存在。我覺得繪畫很像文學。不是說我們今天不讀書,我們永遠會讀書。我們可以選擇看電視、看電影,也可以選擇閱讀。繪畫是需要去讀的。
繪畫太寧靜了,你看到的永遠是平面,但有很多手工的因素在里面。技術里面有思想。很多畫家囿于技術,談不上思想的傳達。只有突破這一點,才能夠傳遞畫家想要傳遞的東西。
觀者和畫面的關系非常多樣。你可以觸摸一張畫,可以零距離地去看一張畫,去聞布面和顏料的味道,也可以一晃而過。我強調隱藏。我要說的東西在畫的背后。很多藝術家都是內容為先。我的畫強調“隱藏”。隱藏一種內容、隱藏了某種不明確的東西,不是那么一目了然。我不想告訴別人什么答案。我覺得畫不是一個答案、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一個片段、一種感覺,是一個瞬間的、模棱兩可的感覺,一種氣味。
B:你強調“隱藏”,是不是所有優秀的畫都有這個特性呢?
Z:很多。非常多。
B:你有沒有在你的畫中強調了身在中國的、當代的、個人的歷史?
Z:沒有。我的態度是身在其中,去感受它,去吸收它,不要去強調它,不要去傳播它。畫的能量很大,它的意義和解讀性是非常廣泛的。如果你能看得更多一點,你甚至可以感覺到在畫一根線條或一種色彩時,畫家的手是怎么動的。
很多觀者不習慣于看畫,習慣于找內容、找意義。我的態度是去文化、去地域。說白了就是去掉了這些東西后,畫還到底有沒有意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