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東:回頭看當代藝術這四年,其實是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波峰到波谷的完整市場波段。05年開始當代藝術在中國形成概念,06-07年,中國當代藝術在世界上產生大規模影響,08年初這種氣勢漲至最高峰,而后開始下滑,直到09年跌至谷底。這種清醒的出現是正常的市場規律,也是因為前幾年的勢頭過猛,使得當代藝術在后來顯得力量不足,有些薄弱。而中國傳統書畫正相反,它是從03年開始興起,海派名家的近現代書畫將整個傳統書畫帶動起來,而05年下半年這類作品的價格趨于飽和水平價值開始調整,直至07年下半年開始出現回暖,但由于08年的經濟危機,藝術市場的購買力開始減弱,所以09年才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復蘇。我們可以看待中國古代書畫的復蘇在這時更為明顯,同時它拉動了近代書畫作品的反彈。
搜狐文化:從拍賣場心理學上分析,千萬元成交的藝術品種是否有不理性因素?
馬學東:首先我們要明白,拍賣是偶然發生的購買行為,需要買家之間的競爭才可以。買家之間的競爭越激烈,越說明藝術品自己擁有的價值被認同,好東西自然會被關注,自然會有更多人希望得到他。這與心理學的關系并不很大,但是藏家之間會出現較勁的情況,每個人都會有心理上的預期價格,都希望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圍內擁有心儀的藏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