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畫家吳彬《十八應真圖》以1.69億元創下全球中國繪畫成交價格新紀錄。資料圖片
“乾隆御題”近年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大受追捧 儼然成了拍品身價乃至真品身份的證明
前兩年的拍賣市場上,中國藝術品能拍出千萬元已是天價;到了今年秋拍,“億元”這根高高在上的橫桿卻屢屢被挑落。10月中旬在“中貿圣佳”秋拍中,乾隆時期宮廷畫家徐揚的《平定西域獻俘禮圖》手卷以1.34億元成交;剛結束的北京保利拍賣會上,明代畫家吳彬的《十八應真圖》更以1.69億元創下全球中國繪畫成交價格新紀錄。有意思的是,這些“億元”級拍品,要么蓋著乾隆“五璽”收藏章,要么有乾隆親筆題詩。“乾隆御題”,是近年藝術品市場上一個受追捧、被炒作的商業要素。
不少拍賣公司感覺,每年春秋兩大拍賣會,要是拿不出幾件“御題”之作,那實在稱不上“夠檔次”。在一片“乾隆御題”的喧鬧聲中,有內行人士直截了當指出:“乾隆御題”的物件其實既多且雜,硬要拿“皇帝的招牌”來招搖,請先想想“皇帝的新衣”是何下場。
“乾隆御題”多得不稀奇
藝術品、工藝品乃至日用器物上鐫刻、題寫皇帝詩文,在中外歷史上都不鮮見;要說“御題”物件數量之大,則莫過于清代乾隆一朝,他親筆御題過的“玩意兒”數以萬計。
有人做過統計,中外文學史上沒有哪位詩人可與乾隆比詩作產量,十卷本《清高宗乾隆御制詩文全集》收錄了43000余首,而《全唐詩》收錄的唐、五代300余年,2200余位作者的詩作總計才48900余首。乾隆留下的墨寶也多得不稀奇。他多次外出巡游,每到一處,多有詩作,每有詩作,多提筆書之。
據統計,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文物100余萬件,大多數是明清兩代遺存的藝術品、工藝品等。在清代留下的藏品中,乾隆一朝比重極大,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在乾隆皇帝策劃、指導、監督甚至親自參與下完成的。他的“親自參與”,既包括出點子、提要求、定方案和評頭論足,也包括題字賦詩這道親自動手的“工序”。
“御筆”之下不乏偽作
且不說“乾隆御題”是否證明得了藝術品、工藝品的身價,當前貼上這個標簽的拍品中更有頗多的魚目混珠之物。這有兩種情況,一是“御題”為冒牌——后人將乾隆詩句偽造于物件之上,自抬身價;二是藝術品本身系偽作,皇帝看走了眼或不懂裝懂,提筆寫了幾句。
著名收藏家郭慶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舉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例子。據載,其偽品先入宮廷,乾隆一見之下大加贊賞,屢屢御題,甚為歡喜。不料后來真跡來了,怎么辦呢?他也明白真的確實比假的好,但“君無戲言”,不能認錯,便使出絕招:讓大臣題詩貶低真跡。
明清兩代,蘇州一帶聚集著一批民間書畫高手,開出許多專做假書畫的作坊,他們偽造的書畫后來被統稱為“蘇州片”。“蘇州片”幾可亂真,不少人拿來進呈乾隆,而乾隆屢屢當真,把它們收入他親自參與編纂的歷代宮廷藝術品收藏文獻《石渠寶笈》。
書畫鑒定混亂是根源
有專家指出,時下拍賣場內外追捧“乾隆御題”,實為無奈之舉,因為眼下我國古代書畫的鑒定十分混亂,連有些鑒定家也是冒牌的。
“中國每年書畫交易額中,一半錢買的是偽作。”收藏家劉文杰曾痛心疾首地說。北京文化學者趙珩解釋,鑒定難主要因為中國古代書畫“作假”方法多,而且作假并不是近年才出現,很多名家的名作面世不久便有人仿造。
“鑒定專家”的泛濫正是如今藝術品市場的一塊短板。“鑒定機構”和“鑒定專家”大量應市,所謂鑒定結論的可靠性受到極大質疑。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徐建融直言,當今的書畫鑒定已異化成有巨大“油水”的市場行為。一旦“利”字當頭,真偽當然就更加說不清、道不明。
“鑒定專家”靠不住,“乾隆御題”就靠得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