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秋,當我航行在藍天白云下的南海時,一艘木質魚船從我的左舷漂過,我讓自己的頭顱隨之作出了逆時針旋轉,直至向左扭過身體,目送魚船消失在碧波蕩漾的天際。
這種木質魚船在我家鄉200多公里的東海上,已經比較罕見了。通常,我會在朋友的畫室里享受懷舊的樂趣,看船,看海,那些比自然界更美的抑或自然界正在消失的東西。大海,是許多藝術家永恒的話題。畫室的主人叫葉國豐,是一位出生于象山縣南田島的油畫家,如今在杭州一所高校任職。葉國豐愛海,當遠離她的時候,思念之情便寄托在他所創作的作品中。第八屆全國美術展覽,葉國豐的《船》成為展品,那布面上的船是木質漁船,就像我在南海上迷戀過的一樣。確實,今天,看到木質漁船并不容易,除非,去一趟葉國豐的畫室。
我真的又去了他的畫室。那時,葉國豐剛從教室回來,抽著香煙冥想省里年底要舉辦的名家油畫展,他接到了參展邀請,準備畫點什么。葉國豐的畫室很大,沿壁四周依靠著數十件大型油畫,它們曾于今年夏天遠涉重洋,在太平洋東岸洛杉磯圣莫尼卡區,用充滿海味的油墨引來了數千名美國觀眾的目光。
圣莫尼卡區鄰海,當地人特別鐘情以海洋為題材的藝術品。葉國豐的油畫反映的是中國海洋文化,透出濃濃的東方色彩,令眾多美國觀眾既感到親切,又有一種神秘感。在《海港日記》系列作品前,總有一些觀眾駐足良久,人們似乎對中國漁港、漁船充滿陌生與好奇。他們琢磨一番之后,大概有了一些心得,便紛紛找到葉國豐聊上幾句。據說,美國觀眾有與藝術家交流感受的習慣,當然,前提是他喜歡這些藝術品。
《船》、《夏季》和《海港日記》系列油畫是葉國豐代表作。著名美術史論家王伯敏稱贊葉國豐的油畫作品具有“東方的神韻”。美國觀眾買走了葉國豐的5幅作品,其中就有《船》和《海港日記》系列中的作品。
葉國豐從小習畫,課余時間,他和小伙伴一起登上島上的高峰觀望遼闊的海洋和一望無際的大海。長大后的葉國豐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一出手就是大幅創作,主題總離不開大海的召喚,這可能與他童年的經歷有關。
“記得孩童時代,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看著白云緩緩地飄向山那邊,我的心也隨著那白云去向遠方。對遠方的遐想是我不變的情結,遠方是夢想,遠方是追求,遠方是希望,遠方是期待……”葉國豐對我說,這是他對遠方的理解,也是他為自己畫展命名的緣由。
海藻樹是圣莫尼卡最有代表性的植物之一。走在異國街頭,看到海藻樹的葉國豐感到很親切,因為這種植物酷似自己家鄉幾乎家家戶戶門前屋后旺生的棕樹。少年時代,葉國豐曾經一次一次帶著鋸開的棕樹干,讓海島的漁民叔伯手把手教著打造漁船的模型,直至自己獨立創作,也能“造”出惟妙惟肖的漁家帆船。在葉國豐的記憶中,家鄉的帆船后來變成了木質漁船。外出求學的幾年間,每逢假期,葉國豐就會興奮地趕回家鄉,親切而深深地吮吸大海的滋味,并在林立的桅桿和船旗下流連忘返?,F在,鋼質漁船又替代了木質漁船。葉國豐把他的記憶永遠地留在了碩大的畫布上:第八屆全國美術展覽,人們見到他創作的《船》,是木質漁船;第九屆全國美術展覽,我們看到了他畫的鋼質漁船。漁民的一段歷史就這樣走進了美術展覽中,也讓大洋彼岸的美國觀眾從一個側面感知了發生在中國的深刻變化。
就讀中國美術學院時,葉國豐學的是美術教育而不是油畫專業,酷愛油畫創作的他只能依靠個人勤學苦練。這次應邀赴美舉辦畫展期間,葉國豐特地前往紐約,抓緊時間投身聞名世界的大都會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古根海姆博物館和惠特尼博物館等藝術博物館,對話心儀已久的世界名畫和當代藝術作品。葉國豐多次告訴我,說他特別喜歡原創性強的畫家,比如馬奈、比如塞尚……多年來,葉國豐將自己的創作題材鎖定在“?!鄙?,我從他的“海產品”中聞到印象派的萬里飄香,但更多的則是濃郁的中國元素。比如他的《融》、《溶》、《涌》、《奔》,讓顏料在畫布上隨著澎湃的心緒自然流淌,表達了大自然中的詩情畫意,仿佛用油彩創作寫意中國畫;比如他的《山巒》和《生息》系列,大膽突破西方油畫創作中正規的透視標準,引進中國畫散點表達特點,在油畫中凸顯中國人文精神,使大海的主題有了新意,令人耳目一新。
上個世紀下半葉開始,中國美術界開始探討“油畫民族化”問題,許多勤奮的油畫家從理論到實踐孜孜以求。現在,葉國豐正在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主任的崗位上,邊教學邊踐行著自己的“油畫民族化”理想。在他的畫室里,可以無拘無束地邊看邊想,從木質魚船到遠方的未來。
我知道,遠方的大海,是葉國豐永遠的期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