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面前我很怕,有壓力,是因為別人批評我“沒傳統”,我很委屈,在中國畫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問題上,眾說紛紜,老生常談。如今談的人也不多了,但依然很壓人,縈繞在我心中仍然是很沉重的“思考”,在中國畫領域里,大家都在尋找一條繼承與發展的道路,但都很艱難。從漢、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再到宋、元、明、清,這么長的歷史時期,這么多的繪畫名家,有那么多的珍貴墨跡,至今乃被后人研習,你說,在這么深厚龐大、錯綜復雜的“傳統”面前,對我來說能沒壓力嗎?
要探索“傳統”就涉及到繼承和發展的問題,那么什么是“傳統”呢?我認為就是在過去的歷史時期里產生的,一些新的事物、新的思想、有爭議的作品,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積累下來,被后人研習、借鑒、繼承,并且作用于人類生活的,這些在當時積累下來的優秀事物,曾引領時代潮流,并被時間和歷史證明是好的、有益的、被后人所承認、又代代傳承到現在的就是“傳統”了。它經過了若干年的積累,經過大浪淘沙式的沉淀,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苦努力和返復實踐,形成的“智慧結晶”和”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對今人來說,從繼承和發展到研習創新既是歷史賦予的使命,也是時代給予的任務,但我認為,過多的停留在“傳統”里,不能自拔,也不行,它太豐富啦,太繁雜啦!跨越時空長,涉及畫家多,所以要理清思路,從中汲取有利于自己的、適合于自已的養分,去繼承和發展。
要發展就必須有創新,要創新就必定給你帶來很多的議論和批評,什么“沒有筆墨”、“沒章法”、“用筆太弱”、“匠氣啦”等等之類的批評,先不說人家批評的對否,反思自己、改進自己、提高自已,才是主要的。我認為,在今天的現實社會生活中,飛速發展的科技,日新月異的生活,物質條件的提高,價值觀念的更新,生活結構的改變,心里因素的構成,這些變化在為我們的創作提供素材的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新的思考,它不同以往,大大拓寬了我們的思維模式,同時也拓展了我們的表現空間,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所有這些在“傳統”里找不到,反而被傳統所困擾,所以我認為在新時期里,我們應該用新的材料,新的思維,新的觀念,去表現當今時下的事物,不敢說對否,但我必須這么做,因為我是今人,我只有在繼承和學習的過程中,盡量完善自己的創作思路,追求完美的藝術作品,在吸取傳統精華的同時拓展新的創作空間,不斷創新、用心作畫、我堅信一個道理,人生的路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藝術之路也同樣如此,不同的是我在奮斗中、創作中和批評中成長進步的。
今天的傳統曾是前人的創新,而今天的創新又將是未來的“傳統”。所以對一個年輕人來說,用新的觀念,表現新的事物,是最可貴的,我覺得不要過早的用框(風格)框住自己,我認為“風格”是后人對前人作品的總結和肯定,乃至總體的評價,用“風格”來確認這個畫家,使他區別于其他畫家。細想想,對一個正在成長過程中的青年畫家來說, 一味追求“風格”化,我認為沒必要,“風格”是你在不斷的創作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所以就順其自然吧。我這樣說大家可能會批評我不 講“風格”不講“傳統”。實際上我們的每一次進步,每一次的創新,就是對“傳統”的繼承和推進,發揚和拓展。細想我們是在前人的經驗之上,進行的“創新”,在此之下萌生的“改變自我”,這種最初的“改變自我”實際就是“創新”了,創新就意味著超越自我,超越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超越“自我”,二種是超越(在不經意間觸及到前人)前人,創新最大的收益就是能拓展思維,豐富審美情趣,規范創作思路,所以我們要立足現實,與時俱進,與民同樂,與國同慶,面向世界,展望未來,創作出更具時代氣息的好作品。
韋選毅
2009-4-25 13:04:42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