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訊網】張敢老師您好,今年我們從藝術北京分出經典藝術這個專場,是不是說明經典藝術在金融危機中更加抗跌?
【張敢】應該是這樣的,我們稱之為經典的作品,是已經得到美術史承認的藝術家作品,其價值已經有穩定的判斷,偶有漲幅也不會太大。比如達芬奇的畫,今天的價格漲跌幅都不會很大。金融危機中跌得最狠的是當代藝術,不過,當代藝術作品從收藏角度來講并沒有問題,如果我喜歡這個作品,又能負擔得起,買了以后它的漲跌對我來說沒有意義。
【和訊網】在資本市場中,很多投資產品存在護盤、操縱市場的狀況,您認為藝術品市場會有這樣的現象嗎?
【張敢】我認為會有,資本的力量始終有介入藝術市場,特別是實力非常雄厚的畫廊,比如英國一個叫薩齊的廣告巨頭非常有錢,捧紅了一批年輕的英國藝術家,他大量收購他們的作品,把他們的價格抬得很高再拋售,把這些人推到世人面前。
【和訊網】這發生在什么時候?
【張敢】20世紀80年代,他的作用可以影響到一個地區的經濟。中國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另外,批評家也對市場起到了作用,有的批評家并不是站在客觀的角度理性分析這些東西,他甚至可以拿著藝術家的錢來寫批評,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可能影響市場,而市場的不規范讓這類問題不時發生。
【和訊網】和黑嘴股評家有類似的地方。
【張敢】有一定類似的地方,收藏家應該保持獨立、理性的精神。
【和訊網】從藝術史的角度來說,您認為藝術品的成功與什么有關系?
【張敢】藝術品的成功要看自身的價值,最早創作藝術品使用的材料都可以成為價值高低的一個決定因素,藝術家的才藝、技藝則成為評價這個藝術家作品的重要標準。20世紀以后,一些裝飾或者藝術行為你看不到技藝了,這時候的評價就會喪失標準,為什么經典藝術會更抗跌一些,或者價值比較穩定?因為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技藝、水平在里面。它的色彩是否和諧、構圖完美與否、整個畫面的表現、情緒的處理等許許多多因素,都決定了這個作品就是被大家公認的好作品,它是有標準的。
【和訊網】談到標準,從近代到現代再到當代,您覺得人們對美的概念有沒有發生過變化?
【張敢】變化非常大,一部藝術史就是一個變動的藝術史,早期的藝術品不被當成藝術品,比如原始洞窟的繪畫,現在美術史評論家說這其實是原始巫術的痕跡,它們在洞穴的最深處,沒有光,肯定不是為了欣賞。但今天可以被當做藝術欣賞的對象,因為它們也包含歷史的記憶等等。中世紀的作品也不是藝術,圣母、耶穌、基督不是為了審美,而是為了宗教崇拜。真正的藝術是從文藝復興開始的,尺度的和諧、勻稱的概念成為藝術品的標準。但這個標準在19世紀中葉的時候又被打破,那時候人們不再以美作為藝術衡量標準,比如畢加索的作品,從哪個角度看都不是很美,但顯示出藝術家的創作力和想象力,這也有價值,評判美的標準每個時代都在不斷變化。
布葛羅,19世紀一個法國學院派畫家,生前他一張畫可以賣很高的價格,在市場上享有很高的榮譽,死后卻被人家批評,因為那個時候人們開始欣賞畢加索的東西,布葛羅的作品變成落后、落伍的了,變成舊時代的藝術品,價值掉了下來。20世紀中葉的時候,人們重新評價這些藝術家,他們的價值又回升了,所以,評判標準也在動,這是藝術品市場混亂的地方,標準不確定。
【和訊網】這個標準最近一次發生明顯變化是在什么時候?
【張敢】20世紀60年代,一些后現代主義的藝術出現。后現代主義藝術之前,人們追求的是藝術本身的完美,藝術風格的變化,色彩、線條和諧等等,后現代主義的時候,藝術家甚至把大眾生活中的用品直接拿到作品里來,對藝術的態度不再是嚴肅的,他們看待藝術作品,帶有游戲的、嘲諷的態度在里面。這時候標準就發生了變化。
【和訊網】北京漸漸成為藝術展會的云集之地,你如何看待本土化、亞洲化以及國際化的問題的問題?
【張敢】其實國際化問題不可避免,我們今天已經非常國際化,包括我們的思維方式已經非常國際化,但藝術創作是一個精神產品,包含本民族的東西,西方更看重這一些。昨天我跟一個澳大利亞的建筑師聊天,他說作為西方人看中國的東西是喜歡帶有中國元素的東西,認為這跟他們是不同的,如果中國的藝術家畫西方的作品,他們覺得沒有差距,西方藝術家可以做得更好。他希望更多看到中國傳統元素在里面,更看重這些。
【和訊網】您怎么看待藝術和商業的關系?今天的藝術展會往往是奢侈品牌贊助的,這會不會影響藝術的自由精神?
【張敢】這個影響是客觀存在的,藝術和商業從來都是連在一起的。舉一個過去的例子,貌似特純粹的時期,比如文藝復興時期,所有藝術家的創作都是有委托人的,得委托人出錢才能創作這樣的作品,實際上藝術家的表達和自己的感覺是19世紀以后的事情,梵高這樣的人可以賣不出畫,但仍然可以大量創作。文藝復興時期賣不出畫,不可能大量創作,因為材料很貴,畫不起畫,藝術家很難想象自由發揮。那個時候藍色顏料和黃金同價,并且如果畫壁畫,沒有人委托墻壁給你,不可能有人去畫的,那時候藝術和商業是聯系在一起的。這個過程中,雇主,也就是掌握金錢的人肯定對藝術有影響。比如文藝復興時期保留下來的合同就規定了你要畫幾匹馬,連馬的顏色合同上都寫得很清楚,這個藝術家的創造力往往是在種種限制之下,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這樣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出天才。沒有絕對的自由創作。20世紀以后完全是個性的表達,自由的創作,這個過程中商業也會對它施加影響,比如薩齊的作用,也會影響一批人往他喜好的路上走,這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商業和藝術之間的關系從來沒有斷裂。
曾經有一個批評家說,藝術家和金錢、時代聯系在一起,永遠不可能脫離這個時代之外的。
【和訊網】當代也是。
【張敢】對,當代藝術是顯示資本力量的,尤其在中國資本力量顯示得更加強勢
【和訊網】剛才談到商業與藝術,能不能談談學術的藝術的關系。您也是一個老師。
【張敢】今天學術的影響在變弱,什么原因呢?主要還是面對時代,生存還是首要的問題,比如藝術家在今天要生存,要過更好的生活,這沒有辦法克服,但藝術家創作的時候還是要兼顧到自己的想法。有的藝術家是這樣,一部分面向市場,比如按照當地政府的需求做城市雕塑,那是為了掙錢的,做活的;還有一部分是為了自己的藝術創作,學院派藝術家可以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工作穩定,不像在外面的自由職業藝術家,這個作品賣不出去馬上影響到生計。這些人可以進行純學術的探討。今天學術還在起作用,在某個特定時期,商業的聲音可以小一些,大家還是愿意能得到學術的認可。
【和訊網】您平時接觸的學藝術學子也挺多的,您觀察,近十年、五年藝術學生的學風和藝術品質有沒有什么變化?有什么特點?
【張敢】不同的學校體現不一樣,比如在中央美院學藝術的氛圍更濃厚一些,有一些很瘋狂的人真的熱愛藝術,可以為了藝術做一些很瘋狂的舉動,非常可愛,非常單純,完全是對藝術的熱愛。但在這個環境里不能否認的是,其實現在很多畫廊已經把觸角伸到藝術領域里,就像挑選原始股一樣,把學生包裝起來,一旦將來出名,就可獲利不菲。現在有些學生在創作中急功近利,會要求老師教我一種風格,能迅速被畫廊接受的。我們開過幾大藝術學院教研方面的研討會,當時很多老師說學生中出現這樣的問題,哪種作品好賣我就做哪個。清華美院原來是中央工藝美院,并到清華以后,受清華工科的氛圍影響大一些,但也比較強調實際。這些學生其實面臨的問題跟中央美院是一樣的,有很瘋狂熱愛藝術的,也有希望自己掙到錢的,他們畢業以后,創作對他們來講是很奢侈的事情,他們也辦考前班來掙錢。
【和訊網】中國投資藝術品的人群有什么特點?和國際上有沒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張敢】我覺得中國的收藏群體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不是特別成熟,中間有一小部分人是非常好的,是真的出于對藝術的熱愛,真的喜愛這個東西才去買,很多人很盲目,把這個作為投資甚至投機的手段,我覺得這是不好的,其實這樣也會對他造成傷害,真正需要的是理性投資,是真正喜愛藝術。中國需要政策扶持這些人,你買了藝術品捐贈給國家之后,你是大老板,稅務上會給優惠。西方有一個傳統,買了藝術品之后不是作為私人的財產,而是捐贈給國家,使這些藝術品成為國民共有的一種財產。很多大型博物館都是以私人的收藏為基礎,大英博物館,劍橋的菲茨威廉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都是以私人收藏為基礎的,現在都成為世界著名的博物館。
中國這樣的氛圍還沒有很好地形成,有的成立光復博物館,展示自己收藏的家具。有很多人把它作為私人的財富看待,這種藝術不強。
【和訊網】如果我們把成熟市場算作10分,中國現在停留在幾分的階段?
【張敢】我不敢亂講,這個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可以更真切地感覺到,從我對藝術的看法,我們還停留在兩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和訊網】謝謝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