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人:董國強-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藝術市場迅速回暖
記者: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兩位所在的行業所經歷的最明顯變化是什么?

董國強
董國強:拍賣行業在金融危機以后面臨的是人的信心受到打擊以后的恐慌,而今年春天市場又迅速恢復,信心也得到了恢復。從這一點上來說,藝術品市場和其他投資市場一樣,信心是最重要的。
顧維潔:我們對一級市場接觸較多,相對于二級市場來說更了解一點,確實在金融危機以后差不多一年時間里,如董老師所說信心突然喪失了,因為大家都很恐慌,不知道危機會持續多長時間。但是最近一段時間集體回暖,書畫價格又創新高,當代藝術在一級市場的銷售也快速回暖,說明了市場逐步在穩定。
記者:回暖現象現在是比較明顯的?
董國強:非常明顯。
記者:在金融危機以前,中國的當代藝術市場非常熱鬧,在金融危機以后,經典藝術是否重新顯示出投資價值?
董國強:什么是經典藝術,什么是當代藝術,這個是無法區分的,當代藝術很多就是垃圾藝術,除了當代藝術就是經典藝術嗎?并不是老一輩的都是經典藝術,老一輩的也有垃圾。什么是經典,只能是后人來說,當代藝術中也有未來的經典。并不是說這個東西像一個翹翹板,這部分價錢上來了,那部分價錢就下去,而是好的作品價格都會越來越貴。市場出現一個調整以后,當代藝術中起哄的該淘汰就淘汰,經典的會繼續的受市場追捧,不是經典的、垃圾的也就被淘汰了。三十年代有跟著起哄的,四十年代也有,五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都有,每一代的藝術家都有好有壞。
記者:肯定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
顧維潔:不是說經典藝術不行,只是市場好的時候關注點在當代藝術上。
董國強:那個時候也沒有人忽略徐悲鴻和林風眠。
顧維潔:事實上他們價格上漲的幅度不比當代藝術低,只是大家的關注點在這里。
記者:那么藝術品市場是否也和其他市場一樣存在著哄抬價格、護盤和操盤行為?
顧維潔:既然是一個金融市場,就跟所有的金融市場一樣,有它的規律。
董國強:但是在任何一個市場這種情況都不可能成為主流,也不可能長期存在。這個東西很容易被人戳穿和識破,不可能長期存在。
記者:中國的現狀,這種炒作行為是太多了,還是在正常范圍內?
董國強:什么是正常范圍?既然剛才說了是中國的現狀,既然中國的現狀是這樣,多少都是正常范圍,關鍵是這個東西采取的方式。比如張大千一生都很會炒作自己,20多歲起就留一個大胡子。但是到今天事實證明了,他的炒作是成功的,他的藝術也是這個時期最好的藝術之一。
今天的一些炒作,也是因為這個畫家很好,缺少一點社會知名度,通過一些手段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他,這種炒作的手段,我認為有些也是必要的。可能對于美術史來說也是負責任的,不一定說炒作都一定錯誤。就有點像國家現在出政策培養京劇和民族藝術,這也是炒作,但是這是應該的,因為再不搞這個東西就快消亡了。
讓拍賣變得有樂趣
記者:請問董總,匡時拍賣成立了4年多成績是有目共睹的,您曾經說過它的起步是比較順利的,這主要是因為過去很多年內拍賣行應當做的事情,他們沒有做,而你們做了,您能具體談一下到底有哪些事情是他們沒有做,你們做了,才有今天這樣的成果?
董國強:當時我是這樣說的,有很多事情本來我們可以做,但是沒有做,我想去做,但是并不一定我現在都已經做了。
我一直覺得常規的拍賣不好玩,缺少趣味性,所以我一直想讓拍賣變得好玩起來。讓人在參與拍賣的過程中,不僅僅體會交易的樂趣,還能體會到許多其他樂趣。這是我一直在動腦子,也一直堅持在做的事情,可能行業內的人對我們這一點比較認可,我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還是花了很多的心思,這些心思還是能夠讓人體會到樂趣的。
記者:舉一個花了心思的例子。
董國強:比如我們策劃一些有特色的專場。策劃專場的目的是通過我們的專業,給買家事先做好一個梳理。12月份的秋拍,我們要搞一個清代揚州畫派作品的專拍。我們想通過這個把自己的理念和專業知識能夠傳達給更多的人。
大家都知道,我是因為出于熱愛這個東西所以投入這么大的精力來做拍賣。我希望通過匡時拍賣這個平臺,能夠把我的熱愛傳遞給更多的人,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就比較高興和欣慰了。
記者:兩位能否介紹一下你們的團隊,我想知道一下像這種和藝術相關的公司運作,和普通公司的人才和管理戰略有什么不同?
顧維潔:我們的三個搭檔各有所長,于天宏,趙力,我本人,三個人能夠互相彌補彼此的不足,在商業活動和品牌等上面有以往的經驗可以參考。
就我們的團隊來說,相對來說單純一些,起碼大家都是熱愛藝術的,因為做媒體還是一個青春飯,所以只有熱愛才會讓他們堅持下去。我們也換一些人,但是基本上非常穩定,我們也會為了尋求和以往專業雜志不太一樣的敘述風格,也會招一些以前做搖滾、音樂雜志、文學青年的這樣一部分編輯,帶來一些新鮮的閱讀感成份。
董國強:我們這個團隊專業性比較強,我們想在競爭這么激烈的市場能夠有一席之地,從頭培養人才肯定是不現實的。我們會在市場中挖掘有經驗的人才來加盟我們的團隊。目前來說,我們各個項目業務主管都是從事拍賣或藝術行業長達十幾年經歷,很多都是業內知名人士。從這一點可以保證我們的專業性、市場號召力能夠保持比較好。
大家都知道,藝術品拍賣行業很多時候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買家和賣家是跟著人走的,并不是跟著公司的品牌,而是跟著人的,業內資源對從事這個行業的人要求很高。
國際化進程不可阻擋
記者:今年年初的時候,匡時和日本開始合作,能否談一下匡時拍賣的國際化進程。
董國強:所有在日本工作過和生活過的人,聽到我們和日本尤其是和日本上市公司這樣的一種合作方式,都很驚訝。他們驚訝中國經濟今天發展這么快,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這么好,才會讓日本人低下頭來和我們合作。
我們這種合作,他們在日本充當我們的買辦的作用,他們做的事情是相當于在日本幫我們征集,賣好了我們給他提成,這種合作更多是一種單向合作。這種合作看起來不是很平等的合作,可以說我們處在主導地位。想象一下,一個日本上市公司為什么能夠這樣和你簽合作協議,是因為,第一:它認可中國市場。第二,它自己也向往中國市場。第三,如果它不走出這一步,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這一點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繁榮。
我們在簽約時,很多日本人或者是在日本的中國人,他們覺得和日本人合作是太難了,日本人的死板、固執、骨子里對中國人的看不起,但是我們一定是比他們要強大很多的情況下,才能和他們在一個平臺上合作,這和日本的國民性有關系。和其他的國家,我們可以是國力相當就可以合作了,但是和日本必須要強很多才能合作。它的國民性以及骨子里對中國有一些敵意和不信任。
記者:整體來說,拍賣行和國際上的合作普遍嗎?
董國強:現在各個公司都在加大國際化。從目前經濟方面來說,外國人來買可能性很小,更多是把東西從國外倒回來,拿到中國來拍賣。所以更多是和當地媒體合作、機構合作,協作征集比較多。至于說其他方面,技術上的合作、業務上的合作,這樣的合作目前還沒有,將來有沒有現在還很難講。
記者:現在這種藝術展會很多,有一種爭論,我們到底是要走國際化道路,還是要保持大比例的本土作品或者是亞洲作品?
顧維潔:我覺得只要有市場需求怎么都行。中國不存在這個問題,已經開始買其他國家的藝術需求了。只要有這個需求都行。
董國強:剛才我在論壇也這樣說,只要中國經濟還這樣發展,我們一天天好下去,敵人一天天壞下去,有可能有一天畢加索和凡高在這里賣,這都是正常的,因為我們這里賣得最貴,或者是歐美有一天拍賣畢加索和凡高的作品,由中國人來拍得,這都是有可能的。
顧維潔:而且藝術沒有國界,它是用藝術語言來打動大家的,所以這些都不重要。
董國強:以前我們的大部分早期作品都在國外,如果我們再強,完全有可能把他們的藝術家賣來中國。
顧維潔:存在總是合理的。
董國強:這是一種經濟現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