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體制過度到市場經濟體系,那么,中國的藝術遭遇市場將是必然的。在西方早有成熟的藝術品市場,購買藝術品很大程度和買股票,的確本質上沒有區別,大部分投資客并不是關心作品的實質和個人的審美趣味,而是看重其未來的升值潛力。為什么3年前幾十萬元的作品會有上百倍的增幅,如果單獨看藝術市場,會發現不了所以然,但聯系起股市、房地產這些主流投資市場,就不覺得奇怪了。
巨額資本進入中國藝術品市場是價格高起的直接原因,特別是當代油畫已成為各路資金追逐的香餑餑,國際投資人看好中國未來經濟。進入21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舉世矚目,每年都以10%以上的GDP發展速度成為世界經濟的一朵奇葩。上世紀90年代后日本陷入泡沫經濟一蹶不振,西方逐漸達成共識,中國將成為亞洲經濟的龍頭。于是有著敏銳嗅覺的國際投資人,捷足先登提前介入中國藝術品,以較低的價格先收入囊中,等價值被發現并且炒高后拋出套現。
問題是,將來我們會不會像買“圓明園的青銅羊首”那樣,出高價再買回中國當代的油畫作品呢?現在西方列強不會像19世紀,拿槍炮艦船,撬開你的國門洗劫你的財富;現在拿資本和對手玩是主流,對外發行國債,搞各種國際間市場。
中國藝術品市場作為新興的市場被大資金所看好,當然藝術品要進入市場,成為流通的商品、投資品,就需要有藝術工作室、商業畫廊、拍賣行以及投資人形成一條藝術產業鏈。其中畫廊和拍賣行是兩個必要的環節。畫廊就是賣藝術品的商店,國外的畫廊五花八門,各種裝置、錄影藝術都有代理的畫廊。我有一個朋友一次去某家畫廊參觀時,還以為自己走錯門了,進了一間堆放廢品的倉庫。
在西方的藝術市場中,藝術家都不直面市場,必須與畫廊簽約銷售其創作,如果繞開畫廊賣作品,那是違法的。畫廊如果要集中賣作品或是抬搞藝術家的身價,就會找拍賣行。
像股票的IPO發行一樣,畫廊是藝術家的股東即一級市場,拍賣行充當承銷商,藝評家成為保薦機構,策展人和畫家個展共同完成“上市路演”,最后的收藏機構和個人藏家則分別是二級市場的機構投資人和散戶。
在西方畫廊和拍賣行是不能坐在一起,因為這樣容易操縱藝術品價格,這是自然形成的市場規則。證券交易有證監會,銀行和保險公司頭上還有銀監會和保監會,可畫廊和藝術品交易的頭上是沒有“藝監會”的。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藝術在市場和資本的推動下得到蓬勃發展,特別是當代油畫在運作模式改變的條件下,藝術創作在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上更加豐富開放,真正的好作品開始涌現。藝術不再是一句政治口號,也不再僅僅是門廳和空間里的裝飾功能件,而成為獨立的美學載體。我想,藝術遭遇資本的最大好處莫過于此。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