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紅梅

清康熙 銅胎掐絲琺瑯高足貢碗

清初 隨形田黃石擺件

清康熙 釉下三彩周穆王八駿圖紋大缸

黃賓虹《山水》125×33cm

范曾《卜居圖》142.5×365cm

范曾《莫愁女》144×81cm

李可染《陽朔一景》54×65cm

謝稚柳《講藝圖》32×58cm

王暉《毛主席》227×104cm
北京榮寶2009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將于11月15日在亞洲大酒店舉行,11月12-14日預展三天。本次秋拍將繼續遵行精品路線的宗旨,推出中國書畫和以“康熙朝”為主題的古董珍玩拍賣。中國書畫部分分為名家小品、潞通堂收藏及中國書畫三個專題,匯聚了眾多近現代和當代名家的精品;古董珍玩部分則作為一個小專題,精心篩選出二十件珍品來滿足藏家的需要。
名家小品 越品越有味
本次秋拍特設立名家小品專場,遴選出幾十件小幅精品讓藏家們來細細品味。如張大千的《賞秋圖》《竹林高士》、齊白石的《草蟲》、傅抱石的《泛舟圖》《風景》、黃胄的《運糧圖》、李可染的《愛晚亭》、吳冠中的《山城》等。這些作品均尺幅不大,但繪制精細,構圖巧妙?!稅弁硗ぁ肥抢羁扇鞠矏勖枥L的題材,此件為同類題材的截景之作,雖沒有大尺幅作品的雄奇壯美,但卻因小而獨有細膩生動、枯潤分明、氣韻淡雅之感。傅抱石《泛舟圖》上部以快筆作松干遒枝,勃勃有生機;下端寫湖上輕舟,老者凝神端坐;后立船夫,舉臂作撐篙狀。畫面將更廣的空間讓給了湖面,并以約30度角的傾斜之勢顯示了風吹、松動、河流、船行的動感。整幅畫面,既有一種空靈之氣,又不乏古樸與渾濁。這是傅抱石常繪的題材之一,無論大小尺幅,皆能駕馭自如。張大千的山水總帶有一種超然物外的逍遙感,譬如此際上拍的這幅《賞秋圖》,平遠的山,靜靜的河,幾叢疏林,河岸邊以水而生的雜草,橋上慢慢踱行的執杖老者,遠處河邊的茅草亭以及隱隱的小帆船……這一切,在小小尺幅畫里和諧而井然有序的各就其位,默默靜守著秋天的蕭瑟與寧靜。張大千常有意無意將畫中人物與自己的性情聯系起來,傳達出內心的感受。子猷愛竹,那已是傳世佳話,張大千以此典故成《竹林高士》一圖,纖竹亭亭玉立,青翠欲滴;觀者癡癡佇立,神馳意飛,如此美妙的心境體驗,自然“不必七賢六逸相呼聚”了,大概張大千是心向往之吧!
大家精品 盡顯風采
在近現代書畫里,黃賓虹、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黃胄等大家均有精品呈現。黃賓虹的《山水》、李可染的《陽朔一景》、謝稚柳的《講藝圖》、黃秋園的《江山瓊樓》、徐悲鴻底稿、范曾補景的《六朝詩意圖》等都是頗為難得的佳作。
黃賓虹的《山水》是一件構圖謹嚴、內容豐富、節奏明快的山水精品,基本以三段式構圖法,描繪了桂林漓江的一段游歷心路。畫面的縱向構圖延長了審美空間:遠處是云霧繚繞的山體,中景處山石、樹木與亭臺樓閣院落井然有序,近景處則延續了山石樹木,并有湍湍水流。而如果你有心,就能順著作者留好的小路去欣賞這些掩映在山間的亭臺樓閣院落。桂林記游在黃賓虹創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義,自此以后,他基本上從古人粉本中跳了出來,而以真山水為范本,參以過去多年的“鉤古畫法”的經驗,創作了大量的寫生山水。畫中題款提到的“偶桓”,是元四家之一倪瓚的朋友,洪武二十四年(1391)應秀才舉為崇安從事,授廣西桂林河泊大使,著有《乾坤清氣集》、《江雨軒詩集》、《醉吟錄》。
深厚凝重,博大沉雄,這是李可染山水的精神!在他的山水世界里,有江南春雨的詩意、有漓江山水的勝境、有黃山松云的雄奇、有革命圣地的激情……所有這些,又都處處流露著作者群于寫生、精于觀察的印跡。位于漓江西岸,風景秀麗的陽朔是李可染甚為喜愛的地方,他曾經游覽過多次,也為此創作過多次,比如1959年的《陽朔穿山渡頭》、1962年的《素描屏風望陽朔城》、1962年的《陽朔渡頭》、1972年的《陽朔》以及達73平尺的《陽朔勝境圖》等。此幅《陽朔一景》創作于1963年,與同時期的同題材作品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布局上的新意。群山疊嶂下,山腳的房屋與來往的行人,給山增添了一份親和力,就在如此細密的地方,房屋、亭臺、山門井然有序;十來只小船穿行于山水間,增加了畫面的韻律感,而左側綿延的水面又使畫面有了無限的延伸空間。對“黑”與“白”的巧妙運用,是“李家山水”一絕:黑的濃烈與白的透亮,同樣是那樣的熱情,那樣的澎湃!1962年,李可染曾偕夫人鄒佩珠一起來到陽朔寫生。當離開陽朔前往廣州從化溫泉時,李可染由衷慨嘆:“陽朔山水,一輩子也畫不完!”此件《陽朔一景》落款曰:“陽朔一景。一九六三,可染于從化溫泉。”正是這一時期創作的見證。
此際秋拍中謝稚柳的《講藝圖》作于1945年,這是謝稚柳早年少有的人物畫作品之一。謝稚柳早年雖學陳洪綬,但習其花木竹石,未作人物畫。1942年隨張大千敦煌行,潛心對莫高窟、千佛洞、榆林窟和水峽口等處進行考察研究,由于敦煌石窟中以佛畫和人物畫為主,極大感染了謝氏,遂有了人物畫創作,并于1944年開設畫展。目前所知其最早一幅人物畫是1943年春在敦煌所作。《講藝圖》中,繪有四個人物,左邊那位立于畫缸側,正在悉心講授;右邊三位是聆聽者,表情神態各異:有執杖忘言的,有捻須頷首的,有背手思索的。三者身后,是一段山水屏風,作者以“畫中畫”的方式,描繪了一片渾厚華茲的山林,遠處的泉水與中景處的茅屋相映成趣,又與屏風前的人物和諧相襯,古意盎然。
黃秋園在中國書畫界被稱為“當代陶淵明”,山水花鳥人物無一不精,然還是以山水成就為高,可謂是中國畫壇上的山水大家。雪景山水作品《江山瓊樓》與傳世優秀的雪景山水比較,在意境締造和筆墨特色上具有極大的突破。僅山石的皴法而言,黃秋園使用了“秋園溶巖皴”,處處以骨和皴取勝,所作冰雪世界尤感晶瑩剔透,冰清玉潔,有如夢幻般的澄澈仙境之美,顯示出其卓越的丹青手腕。此作構圖繁密有間,有條不紊,顯示了其善于駕馭場面的非凡才能。
1929年,徐悲鴻先生根據民間廣為流傳并已俗語化了的六朝人詩意:“別人騎馬咱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回頭一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余……”,創作了《六朝詩意圖》底稿,并據此底稿,先后創作完成了三幅成稿:一件系1934年4月,悲鴻抵達蘇聯,先后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舉辦畫展時,由蘇方留藏,現存于莫斯科博物院;另一件在1945年12月31徐悲鴻先生同蔣碧薇女士離婚時,按照離婚契約,由沈鈞儒、馬壽征、呂斯百三人做證,徐給了蔣100幅自畫作品,其中一件即是《六朝詩意圖》,后又由蔣轉讓給臺灣省國華堂的邱聰龍先生;第三件則為徐悲鴻先生1938年在馬來西亞時所作,后被新加坡著名收藏家楊啟霖先生重金收藏。三件成稿各有歸宿,只有此件白描底稿多年來一直由徐悲鴻先生的夫人廖靜文先生珍藏。2006年夏天,廖靜文先生邀請當代著名畫家范曾先生將其按照原成稿補充完成,并長題于畫稿之上,從而使現、當兩代藝術大家得以神交于《六朝詩意圖》,成就一段千古佳話和一件彌足珍貴的作品。
當代書畫板塊,也有不少精品呈現。比如,范曾的《卜居圖》,這是作者于1989年精心創作,首次在香港“范曾·宋雨桂·馮大中香港聯展”上公開展出,出版于《莽神州賦》畫集,一經面世便被名家收藏的精品造像之作。作者以丈二整紙造像,可謂胸有成“像”,如果不是心靈溝通與共鳴,絕無此傳神之作。后來雖有丈二巨制,甚至有《陳省身與楊振寧》的傳神造像,但往前尋找,尚無巨幅整紙造像記錄(以1200萬港幣成交的《麗人行》畫高也僅為80CM),此作堪稱屈原最早、最大的標準像。至于畫作選景圍繞《上善若水》為背景,其后江河滔滔,利萬物而不爭,其優劣高下,遠非觀者評說,只是依觀者參悟多少罷了。整幅畫作線條流暢、痛快淋漓;仿佛刀劈斧切般一氣呵成。用墨生動;設色自然傳神,潤味十足生動的表達了人物感情。
何家英的中國人物畫讓人有清新脫俗、浪漫靜謐的感覺。正值妙齡的少女是何家英百畫不厭的題材,而他筆下的女性形象也是多角度的?!杜ⅰ穭撟饔?005年,充溢著何氏人物畫的浪漫和抒情。在一抹淡淡遠山的背景下,遒勁的松枝靜靜陪伴著托腮沉思的女孩;女孩清麗瑩潔,在靜默中蘊含著單純,純情與至美在畫面內外化為詩境;小草叢生于石頭間,在靜默中透著幾分生機。整幅作品刻畫具微,布置謹嚴,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畫面左邊題:“日暮消煩暑,憑高一解顏。松陰當戶亂,溪水隔林還。疏竹籠新月,輕煙淡遠山。霄分群籟寂,心共野云閑?!边@應是作者很是偏愛的詩句,在他另外幾件精彩的作品里也有同樣的題詩。
“紅色題材”作品再現歷史印跡
所謂“紅色題材”,主要是指1949年至1976年間,采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一批反映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的作品,它們帶有特殊年代的印記。比如,在構圖上,突出領袖和英雄人物;在造型上,舞臺化傾向明顯;在色彩運用上,“紅、光、亮”是其典型的特征?!凹t色題材”作為那個時期的藝術產物,見證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的狀態,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榮寶本年度秋拍將推出一個“火紅年代”小專題,以紅色經典作品來慶賀祖國六十年華誕,有王暉的《五個里程碑》,魏紫熙的《海韻》《讀書》《迎春》,周懷民的《井岡山》,周元亮的《豐收圖》,王康樂等人合作的《人民公社好》等。王暉的《五個里程碑》無疑是“紅色題材”類作品中的永恒經典。
水粉畫《五個里程碑》創作于“文革”初期。由于當時人們將中共“一大”上海會址、井岡山、遵義會議會址、寶塔山、天安門分別視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創建紅色根據地、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領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取得勝利、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形象象征,習慣稱為“五個里程碑”。這幅畫因此而得名。1967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兩側大宣傳牌上新張貼了兩幅由王暉創作的巨幅紙繪宣傳畫,其中一幅就是《五個里程碑》。當毛澤東主席和首都50萬群眾在天安門廣場歡度國慶之夜時,所有的人都看到了這兩幅作品。1967年11月,經北京市革委會主任吳德親自審定,在天安門廣場西側高9米、長22米的大宣傳牌上進行《五個里程碑》的油畫放大復制,由王暉執筆。1969年初,為向中共“九大”獻禮,北京市毛主席著作出版辦公室決定出版《五個里程碑》宣傳畫,并將畫題定為《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澤東思想》,印數達60萬套?!熬糯蟆遍_幕期間,此畫貼遍全國各地,各大報刊相繼發表,各地紛紛復制,國外出版也多有轉載,使其影響達到了頂點,成為當時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宣傳畫。
高燕《苦菜花》連環畫原稿經典呈現
在近現代中國連壇,有“南顧北劉”、“南雷北燕”之說:“南顧北劉”是指顧炳鑫與劉繼卣,“南雷北燕”則是指南寧的雷德祖和北京的高燕。他們都是連環畫壇的掌門人物,以他們為代表的許多優秀連環畫家的作品,曾經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成為他們心底里最為遙遠而美好的記憶。
一生鍥而不舍地勤奮耕耘于連環畫園地的高燕,不啻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多產妙手,尤其是他塑造的外國題材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為美術界和廣大讀者一致認可。他在連環畫《茶花女》、《灰姑娘》、《項鏈》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令人嘆服。1960年天津美術出版社推出的《苦菜花》堪稱是高燕先生前期的力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在《苦菜花》中,高燕的畫風也更臻成熟,特別是在明暗處理方面,效果十分突出。這部作品影響很大,進一步奠定了高燕在連環畫界的地位。《苦菜花》是著名作家馮德英的“三花”主題作品——《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之一,描寫了山東農村英勇斗爭的人們,經歷了長期艱苦的斗爭,最終贏得勝利的故事。在作品中著重刻畫了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有著善良的品德和堅強不屈的英雄性格。
連環畫,作為一種中國文化傳統的承載書體,以其獨特的閱讀方式和創造過程成為近百年中國文化史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線;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它的魅力亦可與中國京劇比肩,堪稱“國粹藝術”。連環畫原稿的價值也正在被市場所認可,近年來時有優秀作品創出高價,如程十發繪畫的40開冊頁《召樹屯和喃婼娜》在嘉德2005秋拍會上以1100萬元成交;陳少梅繪畫的《湖南老共產黨員孔十爹》2007年拍出68.32萬元,到了2008年拍出了414.4萬元,今年6月再次現身拍場,又以561萬元成交。北京榮寶2008年秋拍推出的連環畫原稿拍賣專題,以一些名家短篇連環畫作品為主,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和拍賣成績。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連環畫原稿不再僅僅屈居在書畫的一個陰暗角落,而是站在了有著鎂光燈的藝術舞臺上,接受著人們欣賞的目光,也接受著越來越與歷史和藝術價值相符的市場價值的考量。榮寶本次秋拍,連環畫原稿除了《苦菜花》之外,還有葉毓中的《山海經》、唐勇力的《一枝梅傳奇》、馮遠的《戰爭惡魔》、王學明的《三斷奇案》等。
“康熙朝”古董珍玩專題
榮寶本次秋拍以“康熙朝”為主題推出了20件康熙時期的精品,如清康熙“釉下三彩高浮雕周穆王八駿圖紋大缸”,此件拍品尺寸碩大,造型沉穩,胎體厚重,釉面瑩潤。以青花、豆青、釉里紅等發色,高浮雕刻,展現八駿之英姿颯爽,人物之神情自若。通景生機盎然,氣勢磅礴。在目前所知道的資料中,包括各博物館館藏,如此大尺寸的康熙釉下三彩缸,甚為罕見,即便如故宮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以及西方以收藏中國十七世紀瓷器著稱全球之巴特勒(Butler)家族之收藏,似亦缺此類大缸之藏!此缸原為美國賓夕法尼亞之私人舊藏,2008年由佳士得義拍,善款捐予美國匹茲堡之卡內基藝術博物館購置基金會(The Acquisition Fund Carnegie Museum of Art)。再如清康熙“銅胎掐絲琺瑯高足貢碗”。
清初內廷武英殿設立了“琺瑯作”,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與“造辦處”合作,制造各種御用器物,琺瑯作是其中之一。康熙年間制造的掐絲琺瑯器,風格各異,品種多樣,技術精湛,工藝水平極高。此件高足貢碗上為碗形,下為竹節形柄, 銅胎,弧壁葵口,深腹,高足,碗內掐絲填黃釉團壽紋,周圍一圈蝠紋圍繞,器身內外滿飾轉枝番蓮紋,通體以藍色琺瑯為地,用紅、黃、白、綠、紫等幾種基本顏色的琺瑯作圖案裝飾,圖案紋樣線條清晰,寓意福壽綿長。底款為“奇玉寶鼎之珍”六字雙行吉言贊頌款,刻款深俊有力。鍍金光亮肥厚。尺寸碩大。而這樣大型的的琺瑯制品的制造難度極大??趶?1.5 cm的康熙掐絲琺瑯高足貢碗,國內僅見,當為康熙傳世琺瑯制品中之珍品。
清初的“隨形田黃石擺件”也頗為難得。此田黃石色呈栗子黃,與首博所藏田黃石相近。石質脂潤,包漿溫厚,蘿卜絲紋清晰可見,間以紅筋格,為田黃石典型特征。經權威專家鑒定為清初文人之賞玩佳物。體形碩大,重達649克,頗為難得罕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