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美展”是國家級的權威性、綜合性大展,每5年舉辦一次,迄今已成功舉辦十屆。今年,第11屆全國美展恰逢建國60周年,美展將集中展示一大批體現時代精神風貌的精品力作。展覽分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粉畫;漆畫、陶藝;藝術設計;動漫、綜合等;壁畫;港澳臺邀請展等10個分展區,各展區分別評選出獲獎提名作品后,將在北京舉行“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獲獎作品展”,中國美術界最高獎項“中國美術獎”創作獎將在全國美展中評選產生。
目前,11屆美展展區工作會舉行之后各展區作品征集工作已經全面展開,針對11屆美展的各項工作進展情況,本網對上海畫院院長、上海美協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施大畏進行了專訪。
官網:上海作為本屆“全國美展”的國畫展區,籌備情況進行得怎樣?
施大畏(以下簡稱施):中國畫展在上海展出,主要還是中國美協、上級領導對我們上海地區的一種信任和支持。我覺得它的意義不在于辦一個展覽,而是把這種大型的展覽放在上海這么一個開放的城市,能夠引進優秀的文化,對上海地區本身的文化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基于這種意義,我們覺得上海把“全國美展”中國畫展辦好是一個責任。因為今年是重要的一年,“全國美展”是舉國慶典60年的大節日的大型展覽,所以對我們的要求就特別高。如何拿出一個很好的答卷,所以大家壓力也很大。對做好這個事情我們開了很多會,主要是明確了一個目標,就是不辜負全國對上海的信任,把這個事情做好。
第二,既然在上海做展覽,上海美術的狀況也應該有所體現。所以對上海的美術家來說也是一個壓力。如果上海地區的入選率相對很低,很丟臉,這也是一個壓力。當然這個主要不是有多少入選,有多少獎牌的問題。所以通過這次承辦“全國美展”,對上海美術家有一種學術上的提高,提供一個交流的機會,或者說一個重新改變創作思路的機會。這對我們上海美術家來說是更重要的。所以我們在辦展覽的時候,不是強調狹隘的地方主義,有多少獎牌,有多少入選率,主要是能夠把全國的優秀作品展示在上海人民面前,同時把上海辦展覽的這種認真態度跟全國做個匯報。所以這是我們整個策展的一個想法。
在“全國美展”展出的時候,“上海美術大展”也同時展出。“上海美術大展”是上海美協的一個品牌,正好在“全國美展”之前,嚴格上說四年一次,兩年一屆交換,一次是“設計大展”,下一次就是“綜合藝術”。我們準備把“上海美術大展”里面的優秀作品,通過評委會的審定,選出優秀作品送往“全國美展”。
我也考慮到“全國美展”關注率比較大,所以公平、公開、公正是很重要的環節。人們都在罵評委,說你們評委不公平,開后門,或者說評委的腦子不好使,特別笨,這就給我們評委提了一個要求,評委如何保持一種公平、公正的態度,敬業態度。所以我們在組織省級評委會期間,充分強調了他的代表性和學術性,還有就是公正性、社會性。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充分聽取廣大藝術家的意見,考慮到方方面面的代表性,組成我們上海的評委,爭取把評選工作做好,這也是一個基礎工作。
在承辦“全國美展”上海展區的工作,我們上海地區主要是做好后勤保障,把每個細節都準備好,把所有的環節都一環緊扣一環,幫助全國美展組委會把這方面的工作做好。總的來說,盡我們地方上美術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把事情做好。
官網:新中國美術發展中,“全國美展”貫穿始終,“全國美展”的功能定位和歷史使命是什么?
施:其實“全國美展”對于每個藝術家都很重要,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我也曾經獲過獎。大家都拼命想鉆到“全國美展”里面去,說明了“全國美展”的含金量,因為它是一個最高的學術展覽,體現了全國總體的美術水平,所以對藝術家來說是很重要的。那么當今舉辦了第十一屆以后,其實總體思路是不變的“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明確體現社會價值為主”。對于藝術家來說有兩塊:第一,他是對社會的一種思考。第二,他是個性的凸顯。這兩個是矛盾的一體,什么也不能丟。當談到個性的時候,你不要忘了社會責任心。有了社會責任心,我們還要提倡學術上的多樣化。我說“全國美展”應該是以主流文化、主旋律為主。我們在主流文化為主的美術大展當中應該提倡樣式上的多樣化,那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第二,現在全國的展覽特別多,我們當今應該把所有的展覽都建立嚴格的游戲規則,這是當今藝術界應該做的事情,我們“全國美展”有“全國美展”的游戲規則,我們雙年展有雙年展的游戲規則。大家按照游戲規則選定的條件去參加展覽,這可能是我們現在多元文化格局下要做的一個事情,可能這個問題今后在各個展覽當中都會凸顯出來。所以我覺得個人對這個展覽的明確要求,我們辦展覽的策展方也有一個明確的要求,這三方之間的溝通、協調,可能對辦好展覽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官網: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全國美展”有怎樣的調整和定位?
施 :其實“第十一屆全國美展”辦下來,我們都是慢慢在變,是漸變不是突變。因為形勢在發展,藝術樣式也變,人們對審美要求也都不同,但是一個方向不變,就是我們的“全國美展”是體現國家意志、民族風格的,這個不能變。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在這個大格局、大背景下,怎么在主旋律作品當中有一種時代性,這是我們在研究的,其實都在變化。比如今后我們在逐漸完善評審機制的程序,又在思考作品的選拔范圍,我們不是一個應急性的,一年、半年選出作品送進“全國美展”,而是選擇五年當中的優秀作品為“全國美展”的選拔對象。這個課題很大,不是一天兩天能做成的,它是一個漸變。我想根據每一屆的努力,都可以慢慢提高。所以我們都在沿著這個目標努力做而已,可能能力很低,做不到。
官網:“全國美展”作為國家級展覽,參展作品要求符合主旋律,參展藝術家如何平衡主旋律和個人風格之間的關系?
施:其實現在我們的舞臺挺大,我們創作的環境特別寬松,人們的個性凸顯得也比較自由。當個性凸顯自由的情況下,我們政府政治的昌明越來越明顯的同時,藝術家更應該有社會責任。這種藝術家的社會責任,也許是當今所有公民要做的事情,不但在藝術上。如果有這種基本的責任感的話,我想所有的問題都能夠解決,不是技術問題,是藝術家的思想概念、社會責任,對社會的感悟、對人生的感悟。所以這個時候藝術家都慢慢在文化大背景下尋找自己價值的關鍵所在。你的價值就在于人們看到你的畫會感動,就像當時羅中立的《父親》一樣,感動了一代人,兩代人,你感動了對象,別人也會感動你,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