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美展”是國家級的權威性、綜合性大展,每5年舉辦一次,迄今已成功舉辦十屆。今年,第11屆全國美展恰逢建國60周年,美展將集中展示一大批體現時代精神風貌的精品力作。展覽分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粉畫;漆畫、陶藝;藝術設計;動漫、綜合等;壁畫;港澳臺邀請展等10個分展區,各展區分別評選出獲獎提名作品后,將在北京舉行“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獲獎作品展”,中國美術界最高獎項“中國美術獎”創作獎將在全國美展中評選產生。。
目前,11屆美展展區工作會舉行之后各展區作品征集工作已經全面展開,針對11屆美展的各項工作進展情況,本網對文化部藝術司文學美術處安遠遠處長進行了專訪。
官網:作為多次“全國美展”的親歷者,對“全國美展”的發展、變化有什么感受?
安遠遠(以下簡稱安):“全國美展”現在辦到第十一屆了,我是從“第七屆全國美展”開始參與組織工作的。之前“第六屆全國美展”也是屬于一個參觀者。從第六屆、第七屆開始,中國的美術面貌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也是跟著我們國家的整個社會的變化是同步進行的。藝術史是一個社會史精神的一種反映,“全國美展”在每一個階段都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精神面貌和社會變化的多樣性、豐富性,特別是一些經典的代表作品,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標志。
“全國美展”是中國展覽規模最大,動員人數最多的一個展覽。給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參與“全國美展”的人,特別是一些獲獎作者,他們對藝術事業的追求,創作作品反映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一個好畫家,他不只是會畫畫,他必須要有文化關懷和社會責任的擔當,他才能畫出一幅更經典的作品。經過時間的檢閱,這些經典的作品,越發顯出他們在那個時代創作出了藝術家對社會的一種關注,對社會、歷史發展的一種關懷。這種人文關懷、人文情感,充分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好的作品。那么這個好的作品和藝術家之間的關系也是相輔相成的。有責任感的藝術家,不僅他的作品引人入勝,同時他們個人的人生也在不斷的進步,他們的社會角色也在提高,他們擔當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大。所以從第六屆、第七屆來看,一直到現在有一些好的藝術家,他們都是“全國美展”獲獎中的佼佼者。作品是佼佼者,人也是佼佼者。這個就是“全國美展”非常突出的一個亮點。因此,“全國美展”是一次大檢閱,不僅是作品的檢閱,也是人生的一次檢閱。
官網:隨著經濟發展,“全國美展”已經不再是藝術家與外界溝通的唯一途徑,對此,“全國美展”在展覽定位上有什么調整?
安:“第一屆全國美展”是在共和國宣布成立之前,由全國文代會主辦的展覽,那個時候所有的藝術家都是新中國的開拓者和建設者。這么多年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社會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的美術館也越來越多,中國的展覽也越來越多。這對全國的藝術家來講是非常好的機會,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應該說,前30年和后30年的藝術家,他們所經歷的環境和他們得到的機遇是完全不一樣的。那么“全國美展”雖然不是唯一的一個展覽方式,但是它是一個很重要的展覽方式。從第六屆、第七屆就開始分展區了,就是用畫種來分展區,尤其是第九屆開始了設計展區。隨著藝術的多樣化和時代變化,藝術設計獨立成為一個展區。像第十一屆就有了動漫展區,它也是跟著這個時代的變化應運而生的。因為藝術本身創作是有自身規律的,同時時代環境對藝術家和藝術創作也有影響。所以我一直在強調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才是一個好藝術家。尤其是現在商品環境對藝術家的影響非常大。很多人認為自己在賣畫,有很多的展覽并不想參與。就像奧運會,它是參與人數最多、最廣泛的一次盛會一樣,每個人都以參與奧運會為榮,我們的“全國美展”也是一樣,可能在某些單項上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是未必在像奧運會這樣的比賽里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示,它更多的是一種全社會人的榮譽。這種榮譽感和跟眾多的人在一起競賽的狀態,還是很重要的。我感覺,你可以是一個好畫家,你一輩子只畫一種畫,你也不能說明你不好,也不能說明你有什么其他的問題。我們現在有兩種情況:第一,已經獲得了一些成就和榮譽的藝術家,害怕跟年輕人競爭。第二,一代一代的人都在成長,要競爭的人又很多,就有一些矛盾。同時在一些大展上如何亮相,對藝術家也是要求比較高的一個事情。那么對“全國美展”自身來講,它隨著時代的變化,形式上的變化,畫種、展區上有變化。隨著我們現在展覽方式的多樣性,也會考慮“全國美展”更好地為藝術家服務,提供更好的讓藝術家參與競爭的一個機會,把這個平臺做得更好。但是目前來說,“全國美展”的這種規模、模式對廣大的藝術家是一個機會,就是使更多的人在同樣一個起跑線上,在同樣的時間段里來展示他們最新的作品。
官網:“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籌備之初,文化部表示不參與展覽籌辦,后來又決定作為主辦方之一,這中間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安:中國文聯是很多專業的聯合機構,專業事務都是由各個專業協會來承擔的。中國文聯在第六屆、第七屆的時候就有提出要參與“全國美展”的要求。我經歷的那個時代,因為為了保持歷史的延續性,一直是文化部跟美協共同主辦這個展覽。那么文化部和美協從行政級別上來講,它還有一些差距。文聯和文化部以前共同主辦過很多活動。2005年中宣部在清理整頓文藝評獎的時候,也是根據當時的一個思潮,希望政府少做一點,讓團體、社會多做一點。具體的原因我不是很清楚,當時“全國美展”就給了中國文聯和美協了,由美協具體主辦、承辦。現在隨著社會的寬容度加大,也就不那么強調行政級別是否對等。因為過去文化部跟美協舉辦的時候,實際上行政級別是不對等的。我們都是以尊重歷史、尊重藝術創作、尊重全國美術展覽,最重要的是這個品牌,文化部都沒有特別刻意地去強調文化部和美協是否在級別上對等。
2005年清理整頓評獎后,從行政結構上,“全國美展”就給了中國文聯和美協。實際上從第一屆開始到第十屆,從1949年到2004年,一直都是文化部牽頭的。雖然說文代會的時候舉辦了“第一屆全國美展”,因為那個時候共和國還沒有成立,共和國是10月份成立的。當時的那一批做這些事的人都是文化部和美協的人。因為當時文化部和文聯也是一撥人。同時因為文化部主辦的活動是國家級的,如果中國文聯主辦就變成全國性的展覽,它的歷史性和權威性,在這個時代對藝術家本身來講有一些缺憾。所以在這個事情公布以后,藝術家一直向文化部提出要求。文化部在落實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就把這個事情向中宣部提出來,中宣部在經過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以后,也認為不應該割斷歷史,因為畢竟是中國最重要、最有影響的一個美術展覽,所以文化部應廣大藝術家的要求,也順應時事的需求,再一次參與主辦這個展覽。
官網:今年適逢新中國成立60周年,“第十一屆全國美展”與往屆相比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安:就像共和國這棵參天大樹已經60年了,60是一個甲子,那么藝術史是社會史的一個再現,所有的作品都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征。那么“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在當下的意義就非常不同尋常。無論是迎合形式多樣性的變化、豐富,還是人們的精神狀態,包括藝術家對社會的一種態度,特別是經歷了去年“5·12地震”以后,藝術家對國家的認識,對社會的責任,也產生了很大的震動。因為過去很多人覺得自己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以后,就可以了。去年“5·12地震”對全民是一個精神上的洗禮,是我們對國家、社會、個人關系的一個梳理。那么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時候,我們重新看待自己的經歷,看我們的國家,看我們人生的時候,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作為一個中國人這么自豪,我們對這個富強的國家擁有的文化傳統,悠久的歷史,以及展現更美好的未來有更大的信心和期待。
官網:對“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有什么期待?
安:我希望在“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上能夠出現更優秀的作品,為我們這個時代表現出更有力的精品力作,為未來留下更多的精神財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