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健娥
最近在開平美術館拜讀了臺山籍旅港鄉親、書法家劉瑞祥先生的作品,遒勁、峻拔的書法令人贊賞。
劉瑞祥先生的書法大多是草書和行書,草書大多是選擇一些詩詞和名句作素材,如蘇東坡的《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等作品,筆隨意出,一氣呵成,規矩中見飄逸。每幅字都氣勢磅礴又如行云流水,章法錯落有致,能使人領悟到古代詩人蘇東坡和現代偉人毛澤東詩詞的妙意與深境。劉先生還有多幅行書也具有詩書相結合的藝術感染力,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其典雅、清麗的筆調,展示了蘇東坡在中秋之夜對著明月飲酒的詩意,古雅之氣,撲面而來。這些作品有著很高的藝術品位,讀后耐人尋味。
中國書法是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一支筆、一硯墨、一張紙,看似簡單,卻要求書寫者有很深的功夫與技巧。
劉瑞祥先生在學書的道路上走過了40多個春秋,他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廣涉博取,使他從青少年時的業余愛好者成為如今的專業書法家。從劉先生的知識面可以看出,他曾從事過多種職業,擔任過廠長、會計、主任、秘書、經理等職,這些職業給了他豐富的閱歷。劉瑞祥先生是臺山人,1961年移居香港,1966年畢業于香港珠海大學會計系,后在臺灣大學深造文學和書法藝術,參加臺大書法大賽,評為一級書法家,其作品由臺大收藏。如今是香港中文大學書法教授。
幾十年來,在燈紅酒綠的香港,他的業余時間大都在書房里度過,他說:書法學習是一個不斷攀登的過程。在別人眼里,他的作品已爐火純青,但他并不滿足,依然刻苦鉆研,精益求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