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作者:黃建勛
作為畫家的傅繼英名重京城,其獨具風采的女性系列繪畫,已得到社會的認知和贊許,對其繪畫和人品的評述亦屢屢見諸報刊,然而對傅繼英鐘愛的書法藝術,作一比較全面的評述卻很鮮見。作為傅繼英書畫的熱情讀者,本文試從有限的文字和書法里探尋這位女畫家的藝術世界和創作軌跡。
漢字由于從象形走向表意,使漢字形象本身具有相當的藝術性。作為人們尤其是文人的一種精神活動方式,使人們創作出豐富的書法藝術式樣。當代書法創作更是流派紛呈,書法創作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給書家提供了施展創造能力的廣闊空間。在各種流派面前,如何從技法到形式,從外觀到內涵,從語言到風格形成自己的書法語匯,是令眾多書家感到憂郁和迷惘的。傅繼英以她的智慧和膽識,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書法狹縫里走出了自我面目鮮活的風格。閱讀她的作品使我們不時充滿驚喜和神妙,感覺到作者在自己的家園中自由地飛翔。她對許多文字的別致設計,對營造書法氛圍的獨特視角,可能改變人們固有的審美習慣。漢字之美,來源于自然的啟示。文字出自自然,故欲表現書之美,必須從自然中求生趣。古人“善取物象”,“燦矣成章”,蔡邕《九勢》說:“縱橫有可象者,方可謂之書矣”。可見古人多取物象之美。傅繼英對文字的詮釋不是停留在對具體物象的象形性和寫實性上,而是把它抽象化、藝術化了,使我們在閱讀時產生對自然萬象的美的聯想。我們在閱讀傅繼英作品時首先躍入眼簾的是那些新奇的造型,使人們驚訝地看到“字”竟然可以這樣寫?作品中的“馬”字極富動感,象駿馬奔馳,風行千里;而“禪”字如枯藤繞樹,被轉千回;“骨氣”二字出人意表,“月”部二橫氣不可竭,突出框外;“氣”字米部,點變長橫,如驚鴻一瞥。這些文字的變異與夸張,給人們提供了一些新鮮的視角,是傅繼英對物象的獨特感悟,對我們的書法創作有著啟示作用。
詩人、評論家雁西對傅繼英書法評論道“在傳統框架內起筆,又突破傳統形式的束縛,將形和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書法作品顯得大氣、瀟灑和俊秀”說得比較中肯。我以為傅繼英書法“突破傳統形式的束縛”,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一是結字奇巧、不落俗套、富于變化。大字“禪”左重右輕、上緊下松、呈三足鼎立之勢,線條纏繞有序極富動感。該字與“茶禪”橫幅之“禪”異曲同工,主筆一豎皆呈彎曲,偏離中宮之勢,打破平衡對稱布局,雖重心失穩,卻搖曳生姿。“馬”字取斜勢,造成鞭策快馬之勢,特別是末點變為連綿曲線,猶如馬尾,強化動感,別開生面。二是構圖精美,錯落有致。傅繼英有著深厚的繪畫底蘊,常常以畫入書,把書法當成繪畫構圖,敢書書家之不敢為,如大字“佛”與小字落款形成縱橫交錯,線面相映,難得一見。“禪”幅落款小字充補空間,形成全幅的平正方整。這些獨特的經營方式在傳統的書法作品中極為鮮見。這些作品對于參照慣了傳統書法模式的讀者,無疑有著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也許這就是傅繼英作品的靈魂,是她的作品受到群眾歡迎和鐘愛的重要因素。
自古有書如其人之說,讀傅繼英作品,也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應證這句老話。傅繼英為人豪氣、豁達,有著堅忍不拔,剛毅而火熱的情懷,有著一顆善良寬容的心,“撒播愛心,造福社會”,是其終身的追求。“當我們用審視的眼光,渡查繼英繪畫藝術的瞬間,作品的內涵包藏著作者的善心、善意以及終身的善為。”韋藝先生這段評價是對傅繼英藝品、人品的最好褒揚。具有這樣善心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必然是。大度與豪邁的。當我們審視傅繼英書法作品時,不時感到撲面而來的跌宕起伏、雄強博大的氣勢。誠如雁西先生所說,其作品“同樣有著男性的曠達、陽剛之美,這是一般女藝術家難以抵達的”。縱觀繼英的大字作品,矯健縱橫、字勢雄健、大開大合,處處顯示著郁勃雄強之氣,氣度之大不讓須眉。我注意到對傅繼英繪畫的評論,大多推崇她的筆法細膩、婉約清麗的女性系列繪畫,而忽略其大寫意花鳥畫的存在。筆者有幸見到傅繼英揮寫大寫意花鳥的風采。傅繼英的大寫意花鳥揮灑自如,信筆所畫,逸筆草草,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在用筆技巧上充分表現了她調控筆鋒的能力。正因為具有這樣的功力,讀繼英之書有畫之意興,看繼英之畫有書之韻致。素有書家之字,畫家之字之說,作為畫家的傅繼英六歲學畫,對筆墨的運用頗為成熟,在筆墨的游戲中游刃有余,書法作品的構圖和筆墨充滿畫意,其書當屬畫家書法,但把書畫結合的如此完滿并不多見。
傅繼英學過西畫,精于工筆,擅長寫意,熱愛詩歌,她多方面的才能同樣體現在書法上。和大字比較起來,我更喜歡她的小字題款。和她的女性系列繪畫一樣,傅繼英的小字多了一份文人的儒雅清氣,多了一份超凡脫俗的神韻,閃爍著詩人的激情和浪漫風采。這些題款小字,筆致流便輕靈,轉換靈活自然,結體隨意率真,無論用筆、結字、行氣、布白都非常輕松,無一點刻意造作之處。這些書法配置在她的文人畫上,顯得十分和諧,有著一種清明、高遠的境界。
書法創作是一種“無中生有”的創造性勞動,貴在有我,表現自我。沒有藝術中的“自我”,也就難以顯示藝術的獨創性和個人風格,而個性鮮明的作品才能具有高層次的審美價值。傅繼英是位個性鮮明的書畫家,無論是字與畫,處處張揚著個性色彩,以至于評論家雁西先生都感到“評論傅繼英的畫是非常不易的”。同樣,在評論傅繼英的書法時,我也感到非常不易。在欣賞她具有獨立意識的同時,明顯的感到其傳統學習的不足;在欣賞其具有突破傳統束縛膽識的同時,覺察到她不守規矩、時常失度的“無法無天”。我以為在書法的審美情趣上,傅繼英同明代的徐渭有著相通之處,是一個無法之法的典型,是“不論書法,而論書神”的性情作品。“書法有兩種,一種工夫,一種天然。工夫者,九折股而為良醫;天然者,基礎未必深厚卻能迅速把握本質升華開去。”毫無疑問,傅繼英當屬于后者。傅繼英在追求“己意”的同時,并不是一個放棄傳統書法技法和不求功利的書家,她的線條很有動感和彈性,強調用腕,行筆迅疾,收筆穩健,表現了較強的張力和控制力;字的結構險中求穩,造險救險之功頗為老到;章法時見新意,又不逾規矩。這些都可窺見作者臨池的用功。傅繼英的執著、勤奮精神是很令人敬佩的,深夜展紙,廢紙三千是常有的事。“當我今天再現書畫家傅繼英的藝術品時,不是去挑剔,而更多的是關注、欣賞和傳播文脈”。詩人韋藝先生的這段話,是否可以作為我們欣賞傅繼英書法的初衷呢?我以為對于傅繼英這樣一位有學識、有才氣、充滿創造活力的書畫家,應該關注的是其作品直抒性靈的創造意識,作為欣賞乃至作為參悟書法本質的對象。
“君家自有元和腳, 莫問家雞更問人”。張揚自我是書家的個性和生命所在,對于有探索意識的書法家,傅繼英已經建立了自己心靈的家園,其“重己”追求與當代諸流派保持了較大的距離,這是令人欣喜的。但陶染經典是書家的必由之路,倘若在傳統的翰海里汲取更多的營養,她的創作之路將更加廣闊,更加精純,距離一個成熟的書法家將為期不遠。
二00七年五月九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