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中國書畫的逆勢上揚,當代藝術的逐漸回暖,再加上紅色經典的異軍突起,專家和藏家們對于今年秋拍的全面飄紅意見出奇地一致。經歷了2008年的短暫低迷,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全面復蘇,在傳統歐美國家正在藝術品市場谷底中艱難徘徊之際,一條V字型曲線正在中國藝術品秋季拍賣中全面上演。
蘇富比:秋拍風向標
作為2009年秋天亮相的第一場重量級拍賣會,持續5天的香港蘇富比秋拍幾乎吸引了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的全部目光,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沖擊和中國市場自身的調整,2009年的秋拍市場似乎在等待著蘇富比的一錘定音。
聚焦中國書畫——中國書畫2009秋拍的真正主角
繼在春拍中逆勢上揚,拯救了因金融危機而瑟瑟發抖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后,中國書畫再一次成為蘇富比秋拍中當仁不讓的主角。以最為廣大藏家關注的“華章再展”中國書畫專場拍賣會為例,這次中國書畫秋季拍賣會共呈獻253件拍品,售出237件,總成交額為1.8億多港元。按所拍件數計算成交率為93.7%,按金額計算成交率甚至達到了驚人的99.1%,拍賣最高成交價為李可染的一件重量級拍品《山林清音圖》,以遠高于估價(300萬至450萬港元)的734萬港元成交。《山林清音圖》作于1984年,翌年加題,共6方畫家自己的圖章,可見是非常用心之作。畫上之款識“深山茂林絕涼處,奔流急湍鳴管弦”,點出了此作精髓。1986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當代中國繪畫展覽,廣邀世界各地中國畫名家提供代表作參加,李可染即選中這幅作品參展。萬青力在《李可染的世界》一書中對這件作品的評價是:“仔細看,可以說無處不實,無處不精,虛實對比,是實中見虛。相對來說,云霧處是虛,但是也具體而入微。瀑布左上邊的云霧林木,畫得微妙,虛實相間,有縹緲欲動之感。”可見其精妙之處。而吳昌碩《花卉冊》則是競價最為激烈的作品,估價120萬港元至200萬港元,歷經30多次激烈競叫,最終以722萬港元成交,超出估價400%。香港蘇富比這場中國書畫秋季拍賣的幾件齊白石先生的重要拍品也都以不錯的價位成交。其中,估價250萬至350萬港元的齊白石《鐘馗搔背圖》,來自香港著名收藏家楊永德舊藏,此畫生動有趣,寓智慧于幽默,是畫家最經典的人物畫作之一。此畫最終以590萬港元成交。而另外兩件大師作品《大年》和《雜側》分別以578萬和470萬港元成交,亦取得可喜成績。
此次蘇富比秋拍的單件作品標王也同樣來自中國書畫作品。10月6日早上舉行的“二十世紀中國藝術”拍賣會,現代中國藝術大師常玉之大型代表作《荷花與金魚》更成為全場焦點,此杰作創作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絕跡畫壇逾半個世紀,亦是歷年拍賣市場上尺幅最大的常玉作品,估價1500萬至2500萬港元,帶來激烈角逐。3名電話投標者與現場至少3名競投者角逐此畫作,最終由一名內地收藏家通過電話以3650萬港元奪得,創下常玉個人畫作第二高的拍賣紀錄,并同時刷新常玉意境畫的世界拍賣紀錄,也成為本次蘇富比秋拍的單件拍品標王。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表示,此次拍賣會顯示了內地買家的實力及眼光,亦表明當前中國書畫市場行情十分穩定。
當代藝術回暖——當代藝術:反攻時機已到?
曾經一度屢次創出瘋狂天價,而又在去年的經濟危機面前幾乎一蹶不振的當代藝術品市場,也在此次蘇富比秋拍中流露出了企穩向好的跡象。在10月6日舉行的亞洲當代藝術品拍賣會中,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四大天王之一的張曉剛一幅油畫畫布作品《同志系列(雙屏作)》,經過30口價的激烈競投后,以754萬港元成交,遠超過540萬港元的高估價,成為場內最高成交價作品。蘇富比當代中國藝術部主管林家如表示:“我們對于今天的拍賣結果感到滿意,‘藍籌’當代中國藝術家之作品拍出堅挺的成績,而件數成交率也逾百分之八十,整體表現進一步肯定市場對當代亞洲藝術拍賣具持續的信心。”與張曉剛并列當代藝術四大天王的岳敏君的《帽子系列──才子佳人》,成交價為638萬港元,遠超高估價(350萬港元);曾梵志的《天安門》,成交價為626萬港元,遠超高估價(400萬港元)。當代亞洲藝術拍賣專場總成交額達1.16億港元,超過會前1億港元的估價,金額成交率高達82%,熱烈的競拍場面幾乎讓人們遺忘,就在一年前的蘇富比秋拍中,這些曾經動輒千萬級別的作品還在流拍榜上苦苦掙扎。
2008年10月,在金融危機的正面沖擊下,曾經叱咤風云、動輒千萬的中國當代藝術品上演高臺跳水,被視為中國當代藝術“高價神話”最后一道防線的2008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最終慘淡落幕。在300件中國當代及20世紀藝術作品中,流拍的作品有108件,流拍率高達36%,包括四大天王方力鈞、岳敏君、曾梵志等在內的一線藝術家的5件作品全部遭遇流拍。
2008年秋拍油畫及當代藝術板塊成交總額僅為2007年成交總額的36.09%,跌回3年前水平。而2009年春拍則加速了2008年秋拍以來的跌勢,同比下跌達50.7%,較前個拍賣季環比下跌42.6%。從成交均價來看,張曉剛的作品下跌63%,成交率只有67%;曾梵志作品的價格下降了51%,成交率80%;王廣義的價格下跌了42%;方力鈞的價格下滑33%;岳敏君的價格滑落73%。張曉剛從2008年春拍中約2.2億元的成交額銳減至2009年春拍的1769.8萬元。北京華辰等部分拍賣公司甚至由此取消了當代藝術的專場拍賣會。
“與春拍相比,此次秋拍應該說是止住了當代藝術品市場下滑的趨勢。”程壽康表示,盡管不能與前兩年千萬級別的四大天王作品相提并論,但與春拍相比,較高的成交率和普遍高于估價三成左右的成交金額,顯示出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已經開始邁出了復蘇的腳步,正在大起大落中經歷著從泡沫向價值的回歸。
紅色力量推動藝術市場
2009年不但代表著中國一個標志性年代的到來,更勾起了人們對60年回憶的神往,而最能夠記錄新中國歷史的紅色主題收藏能夠在這一特殊的年份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也就不足為奇了……
“紅色題材”美好回憶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不但中國文化逐漸受到關注,紅色主題藝術品也隨之升溫。在2009年的國內各大拍賣行的春拍中曾叱咤風云的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明星們的作品少人問津之時,作為能夠見證新中國誕生及成長的紅色主題藝術品卻成為了收藏者們的新寵。
在中國嘉德2009春季拍賣會“中國油畫及雕塑”專場上,新中國美術史標志性作品——沈嘉蔚的《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出人意料地以795.2萬元人民幣高價順利成交。而在北京翰海的2009春季拍賣會中,表現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的油畫《南泥灣》,起價800萬元,經多位買家數輪激烈競投,最終以1344萬元被國內藏家競得。
面對起伏不定的藝術市場,當多數資本尚在觀望時,“紅色題材”美術作品特別是油畫,卻以高調的姿態走俏拍場,成為收藏品中的“績優股”。
所謂“紅色題材”,主要是指1949年至1976年間采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一批反映中國革命歷史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描繪革命領袖和英雄題材的作品,它們帶有特殊年代的印記。而作為中國現代美術史的重要一環,這一時期的作品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比如,在構圖上,突出領袖和英雄人物;在造型上,舞臺化傾向明顯;在色彩運用上,“紅、光、亮”是其典型的特征。
從今天的角度看這些作品,雖然它們的表現手法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紅色題材”的藝術品作為那個時期的藝術產物,見證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的狀態,具有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不僅如此,國慶60周年之際所影響到人們的愛國主義情結與人們的懷舊心理相結合,會讓“紅色題材”的藝術品再次走俏于藝術品收藏市場。
其實,紅色主題藝術品之所以受到藏家的喜愛是由這一收藏群體的年齡和心理狀態決定的。這一類型的藏家大多喜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繪畫作品,因為它們強烈、真摯,站在那樣的畫面前,那個時代獨特的氛圍、獨特的氣息會撲面而來。尤其是對于五六十歲的藏家來說,“紅色題材”藏品的價值并不僅在于投資,更多的是它們所帶來的回憶,這回憶與畫作所承載的情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與那個年代的人們的青春和年少時的夢想有關,與那一代人的成長有關。
“紅色藝術”潛力非凡
雖然祖國60歲的生日讓“紅色題材”藝術品在2009年顯得格外耀眼,但在此之前,“紅色藝術”并不是默默無聞。
“紅色藝術”在國內拍賣市場的興起還要追溯到1995年,在那一年的國內秋拍季中,頗受人們關注的著名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劉春華于1967年創作)以605萬元的高價在中國嘉德成功拍出,這標志著“紅色題材”油畫正式進入內地拍賣市場。而到了2005年, “紅色題材”作為一個主題性板塊已經成為了國內各大拍行的固定項目,基本形成了一個拍賣專題。如在2005年中國嘉德推出陳衍寧的油畫《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論影響,此畫作無法同《毛主席去安源》相比,但因其所表現出的獨特歷史事件的紀念意義,仍受到各路買家的追捧,并出人意料地以1012萬元的高價被一藏家收入囊中。而在2007年,陳逸飛的《黃河頌》在中國嘉德拍賣會上再次受到藏家的青睞。這件作品經過競拍者多輪反復爭奪,最終以4032萬元的天價成交。
而國慶60周年更點燃了廣大投資者對紅色收藏的極大熱情,紅色藏品在今年春拍頻頻爆出高價。今年第二季度以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紅色藏品市場價與去年相比實現翻番。如果說市場上紅色收藏熱是一個抽象表現,拍賣會上的紅色收藏可謂是最直接的體現。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就宣布將在今年的秋季拍賣會上推出新中國美術專場,屆時將有20余件紅色書畫藏品及紅色油畫藏品亮相。
除此之外,將于11月下旬開槌的北京保利2009年秋季拍賣會也將會出現紅色專場拍賣,這也成為其為慶祝祖國60周年特別設置的單元,其中不乏齊白石、陸儼少等大師紅色經典力作。而朵云軒也將在秋拍季中推出“紅色記憶”新中國美術專場拍賣,拍賣公司更精選了60余件新中國美術作品中紅色經典的代表作。其中包括了家喻戶曉的連環畫《鐵道游擊隊》的創作者韓和平用油畫技法重新創作的組畫《鐵道游擊隊》,以及著名版畫家董連寶的《毛主席萬歲》等一系列紅色主題藝術品。
“紅色回憶”昂貴的理由
與拍賣市場中走紅的紅色主題畫作與文獻相比,老百姓眼中的“紅色收藏”一般還包括書報刊、郵票、宣傳畫、瓷器、毛主席像章、“文革”題材書畫等在內的眾多物品,而這些收藏品也被統稱為“紅色藏品”。但不論是哪種形式的收藏,只要與“紅色”沾邊兒的都可以體現出現代人們對于過去那段單純而又美好時間的回憶。
在中國,幾乎每個普通家庭里都能找到幾個毛主席像章、毛主席頭像、毛主席語錄等等標志著紅色的物品。這些物件在那個年代放在家中是如此的平凡和理所當然,而人們所度過的也都是與此相關的工作與生活。在經歷過社會變革與生活方式的重大改變后,當人們已經習慣于現在的生活時,人們開始懷念起那段極富激情與動力的時代——老外肩上印有毛主席像和為人民服務字樣的背包;年輕人手中印有勞動光榮的白色搪瓷缸子;《激情燃燒的歲月》《潛伏》《建國大業》等影視作品的火爆無不透露著人們對那段激情的懷念與崇敬。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已經出現了一些喜愛這類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的人開始大量收藏“紅色物品”,但由于多種原因,“紅色收藏”在那時并沒有形成系統,不具備規模,似乎在那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這些東西在將來所具有的價值。
隨著收藏熱的進一步興起,社會懷舊思潮的涌動,在這一方面的市場投資熱情逐漸高漲。紅色收藏品富于時代內涵、歷史韻味和信念指向,使收藏鑒賞的過程也成為了解歷史、感懷今昔的過程。紅色收藏是時代的產物,它不僅為當代人及后來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紀念品、工藝品,還是研究中國現當代史的豐富資料和實物佐證。收藏、整理、研究毛澤東題材的意義及其價值日漸增大,已經形成現代收藏領域中一個重要門類。
如今,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紅色藏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史料價值、文物價值。紅色藏品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收藏門類火了。據統計,紅色藏品現今“身價”讓人咋舌,1977年陳逸飛為陳沖等主演的《青春》所創作的電影海報,當時每張售價0.22元,現在售價達5000元/張;八個樣板戲的英雄人物形象對開宣傳畫,當時每張僅售0.11元,現在售價上千元。而像電影版本的革命題材連環畫,如《閃閃的紅星》《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紅日》等,當時售價0.2元/本,如今都要數十元一本。而且愈歷史久遠愈珍貴,60年代的老版本比起70年代末的再版本,市價高約5倍。
這看似有些超出人們想象的價格變化,乍一看讓人有些難以理解,將這一切結合在一起,再看看時下人們對紅色題材藝術品收藏的火爆追捧就非常容易理解了。紅色收藏不但是人們對那段歷史的回望,更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豐碑。在經歷過動蕩和變革、在享受到美好生活之后,人們開始試著發覺那段激情歲月中美好的東西,而藏在內心深處那段難以忘懷的記憶則是永遠都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紅色郵票異軍突起
如今在國內收藏界正在掀起一股紅色郵票收藏的熱潮。收藏界人士普遍認為,近年來國內發展迅猛的紅色郵票收藏將迎來一個新的高峰。如果給全國的紅色收藏愛好者畫一張分布圖,遍布全國也并不夸張……
老當益壯的“老紀特”
說起“紅色收藏”,其中最為眾人所熟知的應該就是紅色郵票了,雖然其并不算“紅色收藏”中最大的一個門類,但是因其特定的表現形式和藝術價值而擁有許多的愛好者。
在紅色郵票中,又以老紀特郵票為主。老紀特郵票是指新中國成立以后到開始發行“文革”郵票為止期間所發行的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的統稱。由于老紀特所涉及的時間段是最能表現“紅色主題”的年代,因此,在國慶60周年之際,更是受到了集郵愛好者的喜愛。
中郵網收藏首席執行官、資深郵票收藏家李國慶認為,“老紀特”郵票之所以如此受追捧主要原因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即使是對集郵有極大愛好的收藏者們也很少花錢買新郵。因此,在當時,紀、特郵票主要用于郵政通信,所以收集信銷票相對容易些。如果按照當時集郵人數為100萬計算,很多郵票的發行量都在六七百萬枚甚至上千萬枚,這在當時數量是很大的,但這些發行量巨大的郵票卻大多被貼在了人們相互通信的信封上。由于“老紀特”票大量沉淀于通信之中,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當眾多集郵者回過頭來再去尋找老紀特新票時,才覺得其新票的
存世量已少得可憐,即使是全品相的信銷票,有些也要“踏破鐵鞋”才能覓到。而像《梅蘭芳舞臺藝術》《黃山風景》《金魚》《蝴蝶》等大套票,則是更難收齊,一些當年發行量僅2萬至4萬枚的小型張、小全張如今已成為難得一見的珍郵。
盡管“老紀特”票幾乎快成歷史文物,但目前確實有不少品種的價格還遠沒有升到應有的價位,專家認為,“老紀特”郵票的收藏價值不容忽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收藏理念的增強,“老紀特”票集藏的黃金時代終究會到來,而先期在低價位買進的人也終將會獲得很好的回報。
全國郵市一片紅
許多人將郵票市場與股票相題并論,認為郵票價格的漲跌與股票的沉浮一樣,只是沒有買賣股票那樣刺激。的確,股票有時的確比郵票賺錢賺得爽快干脆,但它是單調的賠與賺之間的較量,這種只為投資賺錢的單一行為與集郵相比,就少了一些味道。
與前幾年在股票市場門口無人問津相同,近幾年,郵票市場也正在經歷著一場連續低迷的尷尬,但集郵愛好者顯然比股民要輕松許多,這正應了一句人們常說的老話:“集郵賠不了錢。”的確,與炒股相比,郵票除了能夠保值之外,還具有重要的欣賞和藝術價值。集郵愛好者與投資者在收藏郵票等待投資時,如果價格不夠理想,還可以用作欣賞。而不同于股市大跌,股民四散,如果郵票市場不夠火熱,集郵愛好者還可以趁機補缺撿漏,因為他們不僅是個投資者,更是個收藏者,與普通的藝術品收藏投資一樣,如果懂得這門藝術的人,就像上了雙保險,他們既可以用藝術品賺錢,又可以將這些藝術品用來欣賞,不會受到市場波動的太大影響。因此,在目前郵票市場逐漸回春或即將出現高潮時,許多曾經不計市場走勢的郵票收藏者能搖身一變成為贏家,而這也使國內的郵票市場的前景變得非常樂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