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藝術饕餮晚宴私人定制”的調查
Art Collection: Choose the right one not the expensive!
This Special Column focuses on three leaders who have close tie with art collections: Shen Lihui of Modern Sky, Li Xuesong of Flamingo Communication Group and Li Guochang of Zhaoneng Group. They tell us their stories and realizations of collections in their own ways. Some considers collections as a type of life style, some perceives it as a means to heal spiritual illnesses about the feelings and time emotions, and some makes it future undertakings. No mater whom is it, what they pass to us is the real feelings, for art collection is not something only to do with potential added values, but more mental cure and soul satisfactions out of it, thus in the largest sense to experience the happiness and sensations from art.
本期特別策劃把焦點集中于三位正在與藝術收藏發生著關系的公司老總,他們分別是摩登天空的沈黎暉、紅鶴溝通的李雪淞,以及兆能集團的李國昌。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向我們講述了他們的收藏故事以及收藏感悟。有的把藝術收藏當作是一種生活方式,有的把藝術收藏看成一種關乎自我情感或者時代情感的精神治療,有的則把藝術收藏作為自己未來的事業,從個人收藏延伸到藝術展覽,甚至公眾藝術教育,實現從個人興趣到公益事業的本質性轉變。但無論是誰,傳達給我們的都是最真切的感受,因為,藝術收藏不應該僅僅考慮其未來的升值潛力,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精神的升華與心靈的滿足,從而最大程度地去感受藝術帶來的幸福與感動。
Shen Lihui:From the Feelings
沈黎暉:有感而發最愜意
沈黎暉,摩登天空的當家,旗下擁有清醒、新褲子、超級市場、跳房子、便利商店、Milk@Coffee、康曉熙、雷宇、Arms and legs、林強、旅行團、MONOKINO等眾多藝人,其中有很多兼具樂手與畫者兩重身份,譬如顏磊,譬如王悅。喜歡超現實主義,喜歡波普,也喜歡印象派的他,是一個極端的矛盾結合體。他有著倔強的堅持力與浪漫的審美觀,昔日的美術教育背景造就了他特立獨行、不求甚解的內心世界與精神氣質,對他而言,音樂和繪畫都不能變成一種工作,而是一種最自然的表達方式,就像說話一樣,有感而發才是最愜意的狀態。
談話過程中,他說道,藝術被工業化的體制高估了,包括藝術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而對中國當代藝術并不是太熟悉的他,和藝術收藏發生關系也是最近一年的事情,至少在現階段,他還只是在玩,沒有什么目的,也不會花費太多時間。但是他卻喜歡流連在不同國家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態度。
特別推薦
001陳文令《中國風景》
從作品的質感來看,感覺比較涼爽且具有現代意味。
002八大山人《花鳥魚石四屏》《魚鳥圖》
感覺畫中流露出的意境,有一種仙氣和醉意。
003趙佶《鶴瑞圖》
既有中國古典藝術所傳達的意境,又有一種超現實主義的神秘氣氛,這兩種感覺互通有無。
004周春芽《綠狗》
這件作品很容易引起食欲,有種辛辣的感覺。
005齊白石書畫作品
比較生活化,比較順口。
006劉野《女孩在紐約》
畫面純真,甜甜的感覺。
007張曉剛《天安門》《粉紅色的小男孩》
色彩單純。
008岳敏君油畫作品
色彩鮮艷,比較悅目。
009蔡國強《為外星人所作的計劃第7號:重建柏林墻》
味道奇特,比較獨門的“炒飯”。
010劉曉東《陽光普照》
挺寫實的,像饅頭似的很樸實,生活氣息很濃。
011徐悲鴻《奔馬》
比較親切和熟悉,更像主食,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改變對它的看法。
012趙佶《秾芳依翠萼詩》
作品很具有創新性。就好像在白菜豆腐湯里加了些胡椒面,相對于傳統的東西,體現出不一樣的氣質。
013俸正杰《中國肖像系列》
有點像果凍的感覺,顏色比較搶眼。
別樣收藏
有一個小段子很有趣:一日,他去旗下簽約的王悅家里玩,偶見墻上一幅小畫,有些許波普的味道,他覺得蠻有意思。王悅問他要不要把它藏了,他說,“行啊,藏了。先放在你家吧”。收藏原來還可以這樣隨性?。?/P>
Li Xuesong: Common Emotions of the Age
李雪凇:關乎時代的共同情感
李雪凇,北京紅鶴溝通機構董事長。1998年至今,創立紅鶴廣告、紅鶴顧問、紅鶴新互動、紅鶴夢宮場公司,組建為360°地產整合行銷傳播集團,使之成為地產行銷傳播業的代表性公司(在北京奢華住宅以及產業傳媒年度評選的Top10奢華住宅,紅鶴承攬了較大份額)。他曾任北京大學中國房地產總裁研修班、清華大學房地產營銷總裁研修班及中房協地產策劃師資質認證培訓等課程授課教師。此外,還出版專業案例《Class》,并出品《溝通》雜志。
在北京,李雪凇是眾多奢華物業的幕后推手。其在藝術圈朋友眾多,對藝術甚是熟稔,不管是對藝術家還是藝術作品,他都可以隨口講幾個有趣的小段子。他的收藏目的都是出于個人興趣的隨興所至,基本是永久收藏,如果要考慮升值的話,“還不如去投資房地產”。在他的內心深處,藝術是崇高的,與個人情感有關,也是有創造力的,不是一件件的商品。而他收藏的標準很簡單,第一是喜愛程度,第二是購買力。
閑暇之余,他會自己畫些小稿,此時的創作與藝術成就無關,這是一種個人幸福,是自我治療的方式。藝術是身邊的事情,不需要像神一樣供著。
藝術推介
001李象群《堆云·堆雪》
002蔡志松《故國·頌#6》
003 傅山《草書七絕詩屏》(四幅)
004邱志杰《多米諾骨牌:小的推倒大的》
005李占洋《租·收租院》
006陳羚羊《十二花月》
007陳洪綬《歸去來圖﹝局部﹞》
008懷素《論書帖》(局部)
009李叔同書法
010徐冰《天書》
011蔡國強《為外星人所作的計劃第7號:重建柏林墻》
012馬六明《芬·馬六明》
013周春芽《綠狗》
014艾未未《童話》
015黃永砯《喬治五世的噩夢》
016王慶松《老栗夜宴圖》
017艾未未《提琴鏟》/《世界地圖》
018俸正杰《中國肖像系列》
019徐悲鴻《奔馬》
020楊茂源《山羊 No.3》
021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020米芾《論草書帖》
021趙佶《秾芳依翠萼詩》
022隋建國《中山裝》
023蕭昱《世界同此涼熱》
024 東村藝術家《為無名山增高一米》
025舒勇《泡女郎》
026張大力《AK47》
特別推薦作品:徐冰《天書》
特別推薦理由:藝術家通古達今,有一種古代匠人的心態。作品很美,有很強的藝術觀念。
另一只眼看藝術
1、從藝術成功學的角度去討論藝術,第一步是創造符號,第二步是創造地位,第三步是創造歷史?,F代社會關注的是與當下發生一定關聯的視覺符號,就是與美或視覺沖擊力有關系的視覺符號,通過制造某種人造奇觀,從而滿足觀眾對刺激的追求。但藝術家如果不斷地創作新的視覺符號,其作品的符號化就會淡化,藝術家的面目就會變得模糊,所以大部分藝術家會努力保持某種一貫的符號化風格;要么就是藝術家把自己變成一種符號,這是另一種做法。當然,最好的作品還是那些令人感動的作品,涉及一種關乎時代的共同的情感。
2、藝術品只要被掛在家里就必然會成為一件裝飾品,不管它自身的價值有多大。但這件作品如果能被放在博物館里,就具備了一定的史料價值。沒有史料價值的作品一定不是好作品,因為這種價值是藝術史所賦予的,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符號,是思維方式進化的符號,雖然有時在審美上難以接受。
3、美有三種尺度,第一是生物學的尺度,這是一種實用的美;第二是神學的美,這是一種理想狀態的美;第三是社會學的美,物以稀為美,這源于事物自身對人的社會學作用。
Li Guochang: To Remembe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Collecting
李國昌:銘記收藏的社會責任
李國昌,中國兆能集團董事長(兆能集團是一家跨地區,跨行業,多領域投資開發的集團公司,所屬經營涉及能源開發,生物科技、文化產業,林業資源開發等多個領域)。相比董事長這個頭銜,文化藝術圈比較熟悉的可能是墻美術館的當家人這一身份。于是我們的談話便以美術館的角度展開,這與前面幾個采訪對象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采訪往往是集中于個人收藏的個體性趣味方面,而這次采訪的著眼點卻不是個人的小情趣,而是要考察他為整體文化生態的進化而做出的貢獻。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因為工作的關系,他喜歡上了藝術,繼而熱愛、甚至癡迷。當時的他遇到了很多極好的藝術家,譬如啟功、吳作人、黃胄、李可染、劉文西等書畫大家,他的收藏事業悄無聲息地在這種純粹的關系中展開。
從古代書畫,到寫實油畫,再到當代藝術,他的收藏譜系見證了整個藝術市場的起起落落。從個人收藏到成立美術館,他完成了自我的藝術蛻變。于是,以美術史為線索的收藏體系逐漸建立起來。他傾注了很多的時間與心血研究美術史、研究如何鑒賞、研究如何收藏。藝術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個性收藏
收藏應該遵守美術史的框架,因為這需要一個吸收與領會的過程。從中國書畫到現代藝術,再到當代藝術,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打亂了就會產生一種錯位與誤判的感覺。
我的收藏序列大體是這樣的,古代字畫尚且不論,從近代書畫開始,例如徐悲鴻、林風眠、齊白石、吳昌碩等藝術家的作品。因為民國時期到解放這段時間對于文化藝術來講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時期,那個時期很多藝術家開始進入西方文化藝術系統,抱著學習西方的初衷與西方文化藝術真正的發生了第一次對話,這種對話的性質與我們現在所謂的與西方的交流的層次和段位是不一樣的。因而,在文明的交流層面,那個時期的藝術品自然成為見證文明碰撞的活化石,那些藝術家的作品在美術史自然擁有了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而且除了在美術史上的地位以外,他們的作品還能折射出那個時代的風貌,甚至成為那個時代的風尚志,進而可以反映出整個民族的演化進程。這些藝術關乎中國人一直以來生活與生存的共同情感,以及中國人骨子里的東西,這是我們的根,這是不能拋棄的,不但不能拋棄,而且應該有更多的人介入、研究、推廣。
其次是現當代藝術,例如紅色藝術、文革藝術、改革開放以后“85’新潮”時期的種種流派,再到時下的藝術門類。我都是在研究美術史之后,借鑒專家們的意見并結合自己的判斷進行收藏的。
藝術感悟
1、個人收藏還是一種小愛好,但美術館卻要考慮能否給文化生態帶來推動、注入活力,對大眾形成啟迪,與之相對應的就是一種社會責任。
2、美術館的藏品需要不斷優化,因為不是每一件收藏品都是精品,這時就要像花園鋤草一樣,以藏養藏,不斷提高收藏品的學術層次,從而建立自我的收藏評價標準體系。
3、藝術必須與社會發生緊密的關系,要有思想,要有智慧,帶來一種心靈的震撼,與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與內心深處產生作用。
4、藝術家不能只提出問題,還要努力去建設。好的藝術家應該是一個思想家。
A Big World of Collecting
藝術收藏大不同
對于經常去消費的人而言,購物講究一個原則,即:只選對的,不選貴的!這句話很容易理解,也就是說,得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物美價廉的東西是需要花時間去淘的!
藝術收藏雖然不等同于簡單的買入賣出的商業游戲,但是這個原則還是適用的。去逛逛各個藝術區,無論是人頭攢動的798,還是寂寥清凈的宋莊,藝術作品的類型、材質和風格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如何從這紛繁復雜的藝術作品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并且值得收藏的作品呢?說到這一點,那是各有各的招,到底要有什么樣的方法還得看個人的收藏目的與收藏需求。
一般來說,藝術收藏有三種情況:第一,把藝術收藏當作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像說話一樣自然,有感而發,沒有限制;第二,把藝術收藏看作一種關乎自我情感或者時代情感的精神治療,需要認真做功課;第三,把藝術收藏作為自己未來的事業,從個人收藏延伸到藝術展覽,甚至公眾藝術教育,實現從個人興趣到公益事業的本質性轉變。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其最初的起點還是個人興趣而非市場價值。對于第一種情況而言,重點就在于要真正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么,跟著感覺走就好了。當然,收藏自己也要加以控制。而第二種情況呢,就得兼顧個人趣味與歷史價值兩方面,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琢磨,去研究。最后一種情況就是最艱難,也是最需要毅力的,不僅要啃透一本本厚厚的美術史著作,還要親臨展覽現場,深度思考,最重要的是要不惜成敗的用大量資金來豐富自己的收藏量,以藏養藏,逐步建立完整的收藏體系。
摩登天空的沈黎暉、紅鶴溝通的李雪淞,以及兆能集團的李國昌向我們講述了他們的收藏故事,不管收藏在他們的生活乃至生命中占據著什么樣的地位,這些關于收藏的故事卻很自然,很親近,有的率性,有的認真,有的執著??偨Y下來,我們發現,關于收藏他們有很多共識:首先,收藏需要具備相對成熟的條件才能進行,比如時間、資金與知識儲備等,程度越深,條件得越深厚,越完備;其次,收藏目的必須確立,是陶冶個人情操還是提升自我文化品位,或是為了后代的藝術沉淀,還是其它的原因,這決定了最終的收藏風格。最后,收藏要考慮的不是作品能賺多少錢,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作品能否契合你的心靈,令你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感到滿足和幸福。
其實,收藏,并不那么難……
沈黎輝






李雪淞






李國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