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紹光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開始嘗試了極具冒險性的商業操作方法——仿真印刷。
他向顧客保證一年后其作品可以增值百分之二十,否則連本帶利退給顧客。
……等待丁紹光的是破產負債。
重彩畫的輝煌歲月
回溯云南重彩畫的發展歷史,不能不提到它的研創人丁紹光,因為丁紹光的成功與重彩畫的輝煌是無法分開的。上世紀80年代,云南畫家丁紹光、蔣鐵峰等人舉辦了一個畫展,他們的名字與他們創作的重彩畫作品從此得到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1982年,丁紹光移居美國之后,他的經紀人給他進行了商業包裝,將云南重彩畫推向全世界。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的劉涌老師風趣地說:“在東京銀座,索尼的廣告牌有多大,丁紹光的廣告就有多大。”當時在西方權貴的客廳里能有一幅充滿中國元素的繪畫,是種時尚。所以,云南重彩畫很快進入了西方人的視線,當時上流社會的權貴也紛紛以收藏丁紹光的畫作為榮。
劉涌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也在進行重彩畫創作。他認為云南重彩畫一度在全球范圍內取得的成功,就在于畫作展示給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人們一種既親切又神秘的美感。其親切之處在于這些畫作流溢著該國度民族文化的沉積和表象,以及人類共同的人性之美;而神秘之處就在于畫面把中華民族內在美的東西表現出來,并上升到文化的層面來表現。
丁紹光先后在世界各國舉辦了1000余場個人畫展,其作品在全球1500家畫廊中都有銷售,作品收藏更是遍及40余個國家與地區。丁紹光因此而成為名噪一時的大畫家,而重彩畫也因為丁紹光紅遍大江南北。
急功近利導致衰落
劉涌感嘆重彩畫取得的輝煌是前所未有的,而也正是它輝煌的商業化運作使重彩畫走上“悲劇”道路。丁紹光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開始嘗試了極具冒險性的商業操作方法——仿真印刷。丁紹光的每幅原作可以通過當時美國先進的印刷技術仿制出300到500幅,其仿真度幾乎可以以假亂真,每幅售價可高達3000美元。但重彩畫在國外熱銷的另外一個原因來自丁紹光的承諾,他向顧客保證一年后其作品可以增值百分之二十,否則連本帶利退給顧客。此言一出,丁紹光的作品被買家瘋搶。百分之二十,只要做生意的人都知道,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這是無法達到的數字,等待丁紹光的是破產負債。
而重彩畫的衰落還有另一層原因,因為當時的重彩畫市場很火,云南許多藝術專業的人都紛紛拿起畫筆開始創作重彩畫,畫商見畫就收,價格低至20、30元一張。一時間出現了大量仿品,重彩畫市場秩序混亂不堪。
云南省美術家協會專業發展部主任劉曉指出,藝術市場分為大眾市場、學術市場、專業市場,云南重彩畫當時在大眾市場的發展可謂獨領風騷,但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并未更好的兼顧其它兩個市場。
“在市場運作中太急功近利,最終導致功虧一簣。”劉涌老師認為云南重彩畫的衰落歸根結底還是商業運作的方法不對。
正確定位才能再贏生機
繼丁紹光衰落之后,重彩畫在畫壇仿佛銷聲匿跡,而在旅游市場,重彩畫卻熱鬧起來,紅酒標識、麗江皮畫,都印著這美麗的、名叫重彩畫的東西。
在昆明知名度較高的文達畫廊的經理介紹,現在很多人買重彩畫主要是用做室內裝飾畫,重彩畫的代表畫家蔣德芳,他的作品售價大概在每張12000元,銷量還不錯。
劉涌認為,旅游商品市場的裝飾畫,才是重彩畫的定位,才可能會經久不衰。在高檔的賓館、酒店、酒吧或居家,掛上一兩幅具有濃郁云南民族風情的重彩畫,往往給人一種高雅、別致的感覺,其觀賞價值是其它工藝品無可比擬的。“重彩畫對云南本土來說是一個寶貝,就像楊麗萍的作品,帶有標志性的地域特征。”
“專業畫廊和藝術經紀人的缺乏是云南重彩畫走向市場的最大瓶頸。”劉曉反復強調云南的畫家太缺乏市場的推動。在昆明,專業畫廊只有兩三家,用文達畫廊經理的話來說就是“小本買賣”。
“無法為藝術家提供一個悉心創作的平臺,無論從藝術本身還是藝術的市場而言都是最大的損失。”
劉曉希望人們能夠關注文化、關注藝術,藝術的宣傳除了需要政府,也需要資本的推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