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近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開幕,以及法蘭克福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等系列活動展開,中國當代藝術成為歐洲民眾熱議的話題。而在國內,隨著秋拍的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走向也成為很多圈內人士關注的焦點。中國當代藝術是否已經開始谷底反彈,令人期待……

由中國文化部和匈牙利教育與文化部主辦的“墨非墨——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展”12日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農業博物館開幕,展出了38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60多件水墨藝術作品。
匈牙利教育與文化部國務秘書鮑洛格·久洛致辭說,雖然匈中兩國相距遙遠,但我們對美好意愿和對和諧的渴望是相同的,用藝術的語言最容易理解這一點。他說,此次展出作品的創作靈感大多來自中國的飛速發展,許多作品在為全球化面臨的挑戰尋找答案。他表示,文化活動對兩國友誼的加深提供了機會。
中國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致辭說,盡管兩國的文化背景不同,觀念也有差距,但兩國人民對美好藝術的追求是一致的。他說,在當前經濟一體化時代,文化應該保持其多元性。他希望進一步加強兩國的文化藝術交流,相信通過共同努力,兩國文化交流會結出更多果實。
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副司長張新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傳統藝術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有生命力,這次展出作品使用的材料和技法是傳統的,但表現的內容卻具有強烈的世界性,比如環境問題、生存狀態問題等。他說,這些作品基本上代表了中國藝術家在傳統藝術探索階段的成果。
此外,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高建、農業博物館館長費赫爾·捷爾吉等近百名來賓出席了當天的開幕式,并饒有興致地參觀了展覽。
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展是在慶祝中匈建交60周年之際舉辦的“中國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展覽將于本月25日閉幕。隨后,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展將赴羅馬尼亞和克羅地亞展出。

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現代與傳統魅力相融合的中國當代藝術展和中國皮影展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國家美術館同時舉行。駐捷克大使霍玉珍、捷文化部第一副部長米凱什、捷國家美術館副館長泰遲、中國美術館副館長錢林祥、馬書林及捷藝術、漢學、新聞、企業界等500余人應邀出席開幕式并觀看展覽。
霍玉珍在致辭中表示,藝術是人類共通的語言,也是不同國度和民族間增進互信與友誼的有效橋梁,中國當代藝術展和皮影展作為中國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在新中國60華誕和中捷建交60周年之際在捷舉行,具有重要意義。相信此展能成為捷克人民走近中國、認識中國的窗口和平臺,并為深化中捷友誼,推動雙邊合作做出積極貢獻。
捷國家美術館副館長泰遲等在致辭中盛贊中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強調此展的重要性和加強捷中文化交往的重要意義,并對中國傳統與當代藝術的高超造詣和水平給予高度評價,表示希繼續加強捷中文化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
中國當代藝術展主要展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藝術家創作的56組水墨和油畫作品,體現了中國當代藝術開放、多元、包容的視角;中國皮影展則精選了中國美術館館藏的47組481件皮影珍品,為捷克民眾展現了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
捷克觀眾為中國藝術的瑰麗與神秘所深深吸引,現場人頭攢動,贊美之聲不絕于耳。

中國當代美術精品展12日在法蘭克福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正式開幕。本次展覽是即將開幕的第61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中國主賓國的系列活動之一。
中國文聯副主席楊志今在展覽開幕式上介紹了展覽的基本情況,并希望該展覽能夠加深中國與各國之間的了解和合作。他說:“希望通過這次展覽,可以使不同國家的觀眾了解中國當下的美術創作風采,增進各國藝術家之間的相互了解了解、學習與合作。”
據主辦方介紹,此次中國當代美術展為了配合中國作為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的主題“經典與創新”,精心挑選的21件作品涵蓋國畫、油畫、版畫、雕刻四個品種,力求以藝術家的靈感與創造力將現代與歷史完美結合,用藝術的形式多角度地展示當代中國的風采。通過中國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和個性詮釋,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展示當代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和對美的向往與追求。(國際在線 殷帆)

當代藝術:反攻時機已到?
從曾經的千萬標王,到去年的流拍冠軍,相比于古現代書畫的屹立不倒,以四大天王為代表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經歷了從天堂到地獄般的轉變。然而,峰回路轉,當2009年秋拍來臨,當代藝術品市場似乎正在畫出一條完美的V型曲線。
盛極而衰
從2004年春季拍賣起,當代藝術指數走出了一波漂亮的價升量漲的單邊上升行情。2005年中國當代藝術開始發力,自2006年春紐約蘇富比《同志120號》以97.92萬美元成交后,中國當代藝術在3年內帶來了多個驚嘆號:2007年5月31日,北京保利2007春季拍賣會現場當代中國藝術夜場,吳冠中的《交河故城》以407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創當時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最高紀錄;2007年11月6日,中國嘉德2007秋季拍賣會,蔡國強《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2002年作)》以7425萬元港幣的價格創下當時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2008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曾梵志1996年的作品《面具系列No.6》以7536.75萬元港幣成交,張曉剛、岳敏君等人的作品相繼突破千萬元。據藝術品價格網站的統計,2004年,只有一位中國藝術家趙無極位列在世藝術家最高價格前十,但到2007年,10位作品最好賣的藝術家中有5個來自中國,緊緊跟隨在里希特和達明·赫斯特之后的是張曉剛。那一年,據藝術品價格網站的統計,張曉剛作品拍賣總價格達5600萬美元……一時間,中國當代藝術被推向一個巔峰。某知名媒體甚至以封面文章《最暴利的行業——藝術》給持續升溫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下了一個似是而非的定義。
然而,好景不長。在金融危機的持續沖擊下,2008年秋拍在一片對市場唱衰聲中開槌,并在隨后的半年中以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速度滑落。2008年秋拍油畫及當代藝術板塊成交總額僅為2007年成交總額的36.09%,跌回3年前水平。天價當代藝術品開始回落,成交價比春拍同名次拍品均下降50%至60%,流拍率高達42%。在2008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上,曾梵志早期作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最終流拍。而在此次秋拍前,曾梵志的作品在香港的佳士得、蘇富比拍賣會中亮相,估價在千萬元左右的頂級作品無人問津。而在2009年春拍中當代藝術品市場也再次延續了下滑的勢頭,18位“當代藝術夢幻之隊”成員幾乎全盤泛綠,下跌幅度也都以四五成為主。而在4月9日香港蘇富比春拍的“當代亞洲藝術”專場上,張曉剛的作品“失憶與記憶系列”之《無題》,拍出了480萬港元,與去年同期拍賣的張曉剛《血緣:大家庭3號》落槌價4740萬港元相比,可以說只是個零頭。雖然兩幅畫的尺寸和時代不一樣,但兩者差價的巨大依然讓人倒吸一口涼氣。零頭,成了盛極而衰的當代藝術品市場的最佳寫照。
谷底反彈
伴隨著市場的大幅下滑,一時間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崩盤的說法甚囂塵上。“應該說,秋拍是個關鍵節點,而蘇富比開了個好頭。”中國拍賣協會副秘書長王鳳海告訴記者,“我判斷藝術品市場將會企穩向好。”王鳳海表示,所謂當代藝術品的崩盤是不可能的,只是在金融危機的外部沖擊和自身發展過快的調整需求共同影響下形成的一種正常回調,以四大天王為代表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體現和記載了當代人的心理、生活和行為方式,有著非常艱苦的積累過程,也具有自身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而一些業內專家也對導致當代藝術品市場飛速下滑的原因進行了探究,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大幅下滑和金融危機的關系并非人們想象中那么密切,更多的是過度上升的市場借勢正常調整。根據英國《星期》周刊的估算,2005年至2006年間,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升幅達983%,有的作品甚至升值了300倍,這樣的現象不得不令人警惕。
除了人民幣升值和熱錢涌入的大背景,以及被人為惡意炒高、受西方游戲規則操控的因素之外,業內專家指出,導致當代藝術品市場混亂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缺乏完善的藝術品市場機制,因此缺乏“抗風險”能力。在中國,拍賣公司和畫廊本末倒置。本應是二級市場的拍賣公司反而充當了一級市場,而畫廊一直處在拍賣公司的市場夾縫里生存。在成熟的西方藝術品市場中,畫廊作為藝術品的培育場所,為拍賣公司輸送在市場上已經成熟的作品。而在中國恰恰相反:如果作品拍賣成功,那么畫廊對于這個藝術家作品的銷售就跟著漲;而如果拍賣行情慘淡,也會直接影響畫廊的相關銷售業績。此外,中國目前沒有針對藝術市場的政策和監管制度,這也是造成藝術品市場混亂,“黑市”交易橫行的原因。在過去幾年的許多天價成交紀錄中,存在著人為因素,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炒作機構的“天價做局”已成為市場的隱憂,不少天價紀錄只是一種價格表演,泡沫成分很多。
如果放在兩年前,說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含有水分,不少拍賣行會持絕對反對觀點,而這樣的態度在今年的秋拍中已極為罕見。許多拍賣會開始在預展時就頻頻下調作品底價,以確保成交,這樣的做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蘇富比當代藝術拍賣專場超過80%的成交率,一改春拍將近一半精品流拍的頹勢,甚至包括四大天王的作品也都給出了100萬~200萬港元的低估價,成為順應市場的成功之舉。“現在回過頭來看,2009年初是入手這些當代藝術精品的最佳時機,當時的價格低得嚇人。”一位香港資深藏家告訴記者,“從這次蘇富比的拍賣價格普遍高于估價上來說,中國當代的藝術品可能在2009年的秋拍中走出止跌回升的行情。”在此次蘇富比的秋拍中,以岳敏君的《帽子系列──才子佳人》為例,成交價為638萬港元,幾乎超過了之前最高估價350萬港元的一倍,“這顯示了擠掉水分的當代藝術精品已經體現出了良好的投資價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