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市場走勢開始下滑開始,藝術經營者們便開始謀劃新的藝術銷售思路。MOMA的口號“買得起的藝術”從2006年就開始引入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藝術衍生品便是其中的重要類型。相對于原創藝術作品動輒上萬的價位,藝術衍生品在消費群的數量上有了更大突破。各大正規美術館的藝術品商店早已存在,但很多時候只是贏得客人的目光而已。隨著大眾對藝術品味的提高,當代藝術的衍生品也得到了些許青睞,從798的藝術商店到各藝術機構的衍生品都成為吸引人們眼球的亮點。
時至今日,北京的藝術品商店在各藝術機構已經星羅棋布,ARTKEY、阿特塞地、尤倫斯、伊比利亞等都將藝術商品作為重要經營項目。
今年年初,深圳首家藝術生活超市出現在“深圳22藝術區”。源于“讓藝術走入生活”的理念,這家“ART365藝術生活超市”順利推出。相較于原創作品,“藝術走向平民路線”的藝術衍生品的購買群已經大大提高。
798里的“大鳥籠”儼然成為觀光旅游客人休息和拍照的一大風景,從而吸引到ARTKEY的客人也絡繹不絕。作為國內少有的藝術授權企業之一,ARTKEY的創辦人郭弈承讀MBA時,所研究的專業便是藝術授權。之后,從1997年創立授權中心開始,ARTKEY經歷了北京、臺灣、美國等各地藝術衍生品開發和授權問題的摸索,到如今,終于能夠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藝術衍生品開發和授權的專業企業。
ARTKEY的經營模式比較注重多方共贏,ARTKEY將作品版權授權給生產廠商,而成產廠商將原本的產品價格附加上作品版權之后,藝術商品的價格可以提升數倍;而作為消費者而言,他們買到了獨特品位的商品;ARTKEY作為授權公司獲得了授權金;藝術家以及其后人則獲得了版權回饋金。郭弈承先生談到經營時說:“就如同作家和歌手可以通過書籍和唱片的出版發行獲得版稅一樣,我們用藝術授權的模式讓畫家作品搬上杯子、錢包、衣服,同樣幫助藝術家實現增值。”另外,ARTKEY投資在798的白石茶館則希望其代表的茶文化能夠相媲美于西方的星巴克,屬于齊白石這些東方藝術大師的版權資源拓展出的藝術衍生品。
今日美術館的禮品中心從2008年初開始成為獨立的部門,主要開發產品包括名家限量簽名絲網版畫、與臺灣“清庭”設計公司合作的中國名畫禮品、與CCTV合作的當代畫家絲巾系列等,今日美術館也經常做一些活動例如“今日美術館會員購物日”等來促進書店和禮品店的人氣和銷售。
步入尤倫斯大門,中央通道右側的藝術品商店成為觀客們的必經之地,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藝術品商店提出的是設立“中國設計”的空間,將商店的主打特色放在創意與設計上。從明信片到書籍,再到珠寶和家居配件,這里的商品與一般藝術機構的商店相比,多了很多設計元素在里面,將商品做到精致的極致和高檔,但的確價格不菲。另外,尤倫斯藝術商店的重要項目是與藝術家合作,獲得藝術家授權,制作并銷售他們的限量版畫作品,這也是其他藝術機構藝術銀行的經營性質。
伊比利亞的藝術商店更貼近于走“平民路線”,他們倡導藝術衍生品是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臨界點,布袋里毛茸茸的筆記本和家居的臺燈都成為伊比利亞藝術商店推薦的小商品。他們在小商品的開發之外也開發自己的特色,例如中國獨立電影DVD、獨立音樂CD、國外藝術圖書、雜志等。
藝術商店與大眾商店的不同之處即在“藝術”本身,這里面的關鍵之處在于藝術品的“授權”。大部分藝術機構的藝術授權還是通過機構與藝術家的合作,將衍生品的授權作為藝術合作的延伸部分而已,并沒有完全的將藝術品授權作為獨立的藝術合作項目。在深圳的“ART365藝術生活超市”里,“授權產品館”格外引人注意,岳敏君的“大笑臉”印在T恤、徽章、馬克杯上,周春芽的綠狗和桃花在臺燈、鋼筆上的圖案,藝術授權可以運用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投資方的負責人黃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藝術授權是國際通行的藝術產業商業模式,藝術衍生品的開發對于推動藝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相互融合、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他也提出,藝術衍生品在中國依然屬于不發達的行業,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資源整合還存在很大難度。
ARTKEY的授權方式主要由產品授權、數字授權、畫作授權三種方式,產品授權主要是將通過授權使用,將名家藝術應用于產品的生產包裝環節,從而以名家的藝術作品提升產品的藝術含量和產品的美觀度,并提升產品的品牌,經由藝術品牌授權的產品,除具備日常生活所必要的“實用性”,還具有“藝術性”及“獨特性”,因而比普通的同類產品具有更高的價值。數字授權模式是首先將藝術作品轉化為低分辨率的數字化圖片,然后通過藝術授權的方式向廠商或消費者提供這些低分辨率圖片文件。畫作授權是授權商將代理的書畫作品中轉化成數字化形式,為客戶提供量身訂做的書畫真跡高仿真復制服務。
郭弈承在建立ARTKEY之初就意識到藝術授權只有在全球范圍去做,才有可能成功,他說:“藝術授權行業要成功必須具備兩個前提:一是這個國家重視文化產業,二是知識產權受保護程度比較高。所以我開始收集中國藝術品的版權,再授權去國外,向國外人收版權金。在1999年將公司搬到臺北,在美國設立分部,并參加了紐約‘國際授權展’后,授權業務一單一單的接踵而來。過去的20年里,藝術授權展覽上都沒有亞洲人的身影,好多亞洲國家都還不知道有這個展覽,1999年我們參展的時候,是全場唯一來自于亞洲的藝術授權機構。從藝術授權產業鏈來說,中國還需要有更多的生產廠家進入藝術授權的行業,同時國內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急需加大,市場的大環境要遵循國際市場的規范”。可見藝術衍生品的授權在國內發展的滯后性,而相關授權的法律也很難能夠在短時間內完善,這也是其中的矛盾所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