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由省文化廳主辦的“新世紀江西考古成果展”在省博物館內開展,一件件出土的珍品吸引著多家媒體和眾多市民的關注。就在離此幾百米遠的滕王閣附近,滕王閣文化藝術品交流大會進入第3天,雖然吸引了眾多賣家擺攤設點,但繁榮的背后,卻是看客多買家少的尷尬局面。
表面繁華
滕王閣文化藝術品市場是全國品牌市場。在交易市場,記者看到,古玩商的攤位沿著仿古街一直擺到了凱萊大飯店前門路口,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仿古街兩側豎滿了來自各地古玩商會送來的橫幅賀語,不少賣家專門從上海、遼寧等地趕來擺攤。
“秋季涼爽,出來看寶、淘寶的人也就多了。”一位來自修水的古玩商告訴記者。像這樣的大型交易會每年會有4場,也就是一個季度會舉辦一次,平日每逢周末也會有一些交流會,但是規模相對較小。
看到整個露天賣場都是車水馬龍,一派繁華的景象,記者找到了江西滕王閣文化旅游藝術品市場古玩城的副總經理張家勤,然而從他的口中卻聽到了與表象相左的聲音:“市場的有效成交率偏低,真正的買家并不多,和前些年比起來南昌古玩市場在走下坡路。”
交易低迷
隨后記者在市場上一些古玩經銷商處再次驗證了交易低迷這個結論。在一個攤位前面,記者看到一男子拿起一塊長條布套打量了半天最后還是放下了。經了解,這種布套是清代的一些有身份的人用來裝扇子的,而剛剛那人看的那塊布套是乾隆年間流傳下來的。這位來自九江修水的攤主和記者說,本以為今天周末能做上幾單生意,可坐了一上午眼看趕上收攤時間還是一件沒賣出,用他的話說就是“今天又打了一個赤腳”。
交流會上超過半數的攤主都是本省農民,主要靠賺取兩地差價為生。所售藏品大多來自農村,產品檔次低,利潤微薄,許多攤主連差旅費都賺不回來。滕王閣旁蘊輝堂的店主郭先生告訴記者,一直以來,較之沿海發達城市,江西古玩市場規模比較小,購買群體較弱,普通消費者對藝術品價值認識不足。相比之下鄰省浙江一帶,他們一天的攤位費是南昌這邊的4倍,仍能吸引我省不少古玩經營商到那邊去趕場。
鑒賞不易
同樣在仿古街上經營古玩的夏先生憂心地說,南昌古玩市場看上去繁榮,攤位也比以前多,但真正買東西的人卻明顯少了,就是因為假貨多了。據他介紹,滕王閣市場上的古玩除少量傳世品和出土文物外,有不少是仿古制品。
記者在古玩街采訪的一個小時里,至少有10多位自稱是文物鑒賞專家的人過來叮囑:“千萬不要隨便成交,要買什么叫上我。”一些攤主告訴記者,以前,收藏愛好者都是到專家那兒要求鑒賞,現如今他們主動出擊,在古玩露天市場兜攬業務,其中不乏濫竽充數賺取鑒賞費的投機者。
贗品泛濫,它從根本上反映了我國目前文物古玩鑒賞水平普遍不高的現實狀況。專家認為,應多和周邊一些地區進行古玩相關的交流往來,市場需要的就是交易和流通。古玩市場成交率低下的表象下實質是市場如何規范、如何管理的問題。仿品并不可怕,可怕是對仿品、對市場、對自己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規范市場的關鍵在于提高文物古玩的鑒賞水平。要做到這一點,還要靠收藏界同仁共同努力,驅散眼前的迷霧,還收藏界一片蔚藍的天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