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拍瘋了!”2006年的3月至6月,用“全線飄紅”來形容中國當代藝術在海內外拍賣的火爆似乎都顯得分量不夠。雖然早在2004年,就有人預言中國當代藝術將逐漸進入一個高價時代,但當張曉剛的《血緣:同志120號》在2006年3月底以97.92萬美元的價格,在紐約蘇富比首場亞洲當代藝術品拍賣會上創(chuàng)下全場第一成交價記錄時,人們還是為這個預言兌現(xiàn)的速度而瞠目結舌。
實際上,2005年,中國當代藝術就開始顯現(xiàn)出上升的苗頭,市場上所謂的“F4”,即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其作品在2005年度的拍賣場上成交記錄都已經(jīng)突破了100萬元。在2006年3月底紐約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品拍賣會上,不少藝術家的作品都在本次拍賣會上創(chuàng)下了個人的成交新記錄。
亞洲區(qū)域的拍賣市場迅即對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全球藝術市場所獲得的成功作出了回應,香港蘇富比于2006年4月推出的“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專場,現(xiàn)場的熱情幾乎達到了“爆棚”的程度。整個拍賣專場的總成交額達到了1.3億港元,全場同類拍品只有兩件流標。
紐約和香港對內地拍賣的風向標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內地的拍賣行情也與海外聯(lián)動。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北京翰海等拍賣公司相繼開辟了當代藝術專場。2007年,當代藝術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主角。一串串記錄被打破,一個個新人橫空出世。香港蘇富比秋拍的當代藝術專場甚至締造了3.37億港元的價格神話。
除了拍場,幾乎所有與當代藝術相關的產(chǎn)業(yè)都迅速繁榮。北京798藝術區(qū)的房價節(jié)節(jié)攀高;大大小小的畫廊層出不窮,甚至連外資畫廊也蠢蠢欲動,意欲分一杯羹;各種與當代藝術有關的藝博會紛紛“赤膊上陣”,藝術家、經(jīng)紀人也忙得不亦樂乎。
然而,與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火爆相伴始終的卻是“爭議”、“泡沫”等等質疑的聲音——資本炒作、價格虛高、西方訂單的加工廠、浮躁、快速的買進賣出……2008年秋,在金融海嘯的直接沖擊下,曾經(jīng)風頭無限的中國當代藝術迅速進入了深度調整的階段。拍賣市場價格大跌,一些拍賣公司甚至砍掉當代藝術拍賣專場,不少畫廊無奈關門,就連北京798藝術區(qū)的房租也放下身段,宣布打折。
不過,即便中國當代藝術目前正在艱難前行,但應該看到,中國當代藝術記載了當下的生活方式,是一定時期人們心境的一個真實寫照,是真正符合當代人審美觀的藝術,這就是當代藝術存在的價值。雖然中國90%以上的人還沒有學會欣賞當代藝術,這個市場還需要培育,但它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而通過金融危機帶來的大規(guī)模洗牌后,擠掉泡沫,中國當代藝術的下一步會邁得更加理性和成熟。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