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藏品多拍出天價
《吉慶圖》是徐悲鴻在1939年春節期間暢筆所作,畫中大紅冠雄雞昂首挺立,畫面洋溢一片明亮的盎然生機。作品原為徐悲鴻畫贈友人,原藏家世代行醫,先輩當年亦為徐悲鴻支持者之一,此作品家藏逾半世紀,世人罕見,此次在嘉德四季首次露臉,是新近發現的獅城珍藏徐悲鴻難得佳作。最終經過場內買家和電話委托的輪番競價,以246.6萬元人民幣高價成交。常玉的《荷花與金魚》創作于1950年代中期,為常玉藝術生涯中最頂峰時期之作。此畫曾在1956年巴黎的一個藝術展會亮相過,此后半個多世紀一直銷聲匿跡,人們以為這件畫可能已不在世上。
從海外市場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都奉行著一定的投資周期。1989年在英國鐵路退休基金會藏品的拍賣會上,一尊唐三彩馬以415萬英鎊成交,而在1978年的買入價為22萬英鎊;1977年英國鐵路退休基金會以14.3萬英鎊購得一只元青花戲曲人物庭園圖罐,1989年5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308萬港元拍出;2005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推出的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高16.5cm),以1.22億港元的價格,創造了清代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以及藝術品在亞洲拍賣的最高價。該雙耳瓶曾于1975年5月12日于倫敦佳士得拍賣,以16000英鎊(合22萬人民幣)成交,30年后的今天其價格漲了500多倍。
藝術品不宜“短炒”
從2004年以來,藝術品拍賣市場就出現了一個個投資神話,像浙江佳寶2004秋季中國書畫藝術品拍賣會上,陸儼少的《宋人詩意畫十二開冊》以616萬元成交,而它上一次出現在拍賣場上,是在2003年北京榮寶秋拍,成交價為220萬元。僅僅一年的時間,就有近400萬元的漲幅。
一時間,拍賣市場就出現了這樣一種趨勢,大名頭的書畫藝術品投資快、回報率高,一出手立馬可變現。但這僅僅是個別現象,是藝術品拍賣市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處于停滯狀態之后,出現的一種補漲行情。作為投資者來說,僅僅具有參考作用,像曾經出現在申城拍賣市場上的,海派名家吳青霞的一幅工筆仕女畫《西廂記》估價3.5萬至4.5萬元,結果被拍至7.04萬元。時隔一年,這幅畫又出現在上海工美拍賣會上,估價為7萬至8萬元,結果竟流拍。
時間是最好的“朋友”
在目前的藝術品市場上,有一個現象非常可怕,這就是把藝術品的收藏與投資等同,甚至于沒有收藏就剩下投資了,更有甚者就剩下投機了,這無疑將產生很大的負面作用。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一定要在目前市場比較浮躁的情況下,避免藝術品市場過度、頻繁地交易。
在古代,一個收藏家到另外一個收藏家作品的傳承是非常隆重和了不起的事情,是要打上自己的印章,要負責任的。有些人只是有資金,但不見得有實力,藝術品收藏需要一個沉淀,一定要能夠留得住。世界著名的投資銀行美林證券(MerrilLynch)在最近的投資報告中,對于各類投資品種的投資周期進行了分析,結果是投資藝術品在第一年中不獲利的可能性是37%,而到了第五年沒有獲利的可能性還是達到了17%。由此可見,時間是藝術品投資最好的“朋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