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海波 發自南京
中國的水墨畫要溶入世界語匯,在與外界對話的同時,又要保持東方藝術的民族風格,這就要求畫家不僅要進入形而上的玄機境界,而且要有大徹大悟的境界,才能創作出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
李曉東,字曉冬、冬青,號易昌,1983年進修于中央工藝美院,現為中央中國畫研究院江蘇分院副院長,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高級工藝美術師。長期從事中國畫的研究和創作,其山水畫作氣勢磅礴、雄偉厚重,曾多次參加全國及國際展覽并獲獎。
中國的水墨畫是中國五千年來的傳統民族瑰寶,它以卓然的品格、濃厚的積淀、超拔的精神獨立于世界藝術之林。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山水畫家都在探索山水畫不同的審美境界,不斷提高和完善筆墨語言的表現力,在繼承中國傳統繪畫基礎上創造出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的全新筆墨語境。李曉東認為:中國的水墨畫要溶入世界語匯,在與外界對話的同時,又要保持東方藝術的民族風格,這就要求畫家不僅要進入形而上的玄機境界,而且要有大徹大悟的境界,才能創作出有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
作為中國的畫家,李曉東常為民族的昌盛、國家的富強而自豪。當這種強烈的表達欲望在畫家心中時,該如何通過藝術語言去表現呢?苦思冥想一個多月的李曉東悟到:藝術作品首先要以情感人,情愈真摯作品愈深刻,愈耐人尋味。帶著這一創作欲望,隨同國家畫院寫生團到九華山、黃山諸地寫生的李曉東,一天清早在山下晨練時,偶爾看到黃山光明頂沐浴在晨曦的曙光中,這一自然景象讓他心曠神怡不已,“這不正是我要創作的妙境呢?”
在后來的創作構思中,李曉東研究了黃山的歷史資料:黃山是中國歷代畫家最喜愛的山,自古有:“黃山歸來不看山”之美譽,光明頂海拔高度為1840.9米,天都峰1829米,蓮花峰1973米.....有了蓮花峰是最高峰這一客觀景物作為創作主題,李曉東頓時借景生情,在浩瀚的宇宙與朦朧的夜色中,蒼蒼茫茫頂天立地,一種獨步天下雄踞世界的意象,在李曉東心中油然產生。
李曉東的中國畫《菡萏金芙蓉,當今世界殊》是一幅借景寫情的意象作品,也是一幅借物寫心的水墨畫佳作。在這幅作品中,李曉東采用中國傳統的筆墨技法,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大膽將地球宇宙,月球入畫,以黑白紅為基調,書法用筆,焦黑枯筆狂放潑墨,以大墨點,大筆觸來表現山的體魄,一種厚重、堅實、敲之有聲的巖石,黑得不能再黑了。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說的:“黑墨團中黑團團,黑墨團中天地寬”的意境一樣。通過線條的隨意性,帶有畫家主觀感情和內心創作激情去潑寫心中山川宇宙。
在表現地球,宇宙,月球,太陽時,為了避免和劉國松先生雷同,李曉東采用了對稱的手法,不去體現太陽和月球,以暗示的手法把太陽,月亮留給觀者去意象。如宇宙上方留白近半圓,讓天體呈現似圓非圓象月球又不像月球,在山尖處用標準的中國大紅(正紅)色加上金邊,讓觀者去想象旭日的東升曙光初照的效果,萬物蘇醒的感覺,這是大紅色彩和水墨能達到渾然一體自然天成是一種情與景的融合,給人一種美的溫馨。
唐代大詩人李白給黃山留下無數贊美詩句,如“黃山四千仞,三十六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菡萏金芙蓉一句總結,體現了中國黃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山。在李曉東的《菡萏金芙蓉,當今世界殊》中,整個畫面的重點是菡萏金芙蓉,在畫面色調處理上用焦墨畫山體,在聳立的山峰中加入了點點高光,如萬丈高樓的燈光,隱約可見,似有非有不影響山的走勢,但它卻代表了一個個家庭,一個個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豐富了單純山體內在表現藝術。因此,在李曉東看來,他筆下的山是山而非山,是花而非花,說它不是山又是黃山的蓮花峰,說它不是花又是菡萏金芙蓉。其實,《菡萏金芙蓉,當今世界殊》正代表了一個民族,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一窮二白的國家成立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30年改革開放,已成為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獨立富強的國家,尤其是在西方泡沫經濟引起世界經濟海嘯的大潮中,中國以雄厚的積累,屹立在世界巔峰。
《菡萏金芙蓉,當今世界殊》的整體畫面色調以黑色為主,目的是顯現黎明前的朦朧自然現象,暗喻著整個世界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人類共同心理。下半部大面積留白是主題的需要,又是視覺藝術的需要,通過黑白的對比,達到視覺平衡。中國畫重視黑白,重視意象的結構,沒有虛空、空白、其意境就難以體現,可謂實得“逼真而神生”、虛得“空靈皆成妙境”的宇宙生命空間。它留給觀者去想、去猜、去互動,一種聯想自會浮上腦際,是云、是浪、是風暴、是金融海嘯……觀者自有無盡遐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