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靜文
(廖靜文系全國政協常委、徐悲鴻紀念館館長)
中國山水畫是一門視覺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真正的山水畫家,要從寧靜悠遠中體現出熾熱的情感,就必須親近大自然,收盡奇峰打草稿,把濃郁山川和淳樸的民風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物象真實的記錄下來,真心感受真山真水并與心中滿壑融為一體,將含蓄的情感與哲理的水墨一同凝聚到筆端上,以美輪美奐的奇妙意境和畫家的情感為依托,將山水畫的緣物與寄情發揮的淋漓盡致。畫家李曉東先生多年來一直潛心探討和研究山水畫,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敢于創新,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他斐然的藝術成績使同道驚嘆,令筆者贊嘆。
從小就酷愛丹青的李曉東先生,家鄉博大胸懷的山水情節深深的感染著他。他發誓不想用自己的思維與視線拘泥于門室,希望用自己的胸懷的去擺脫凡塵俗世的牽絆,以更獨特的視角
以生動的筆墨情趣勾畫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尋找意境中更為深遠的精神境界,他決心為山河立傳,為民族造魂。
當今藝術界一些人作畫,大都追求所謂的時風,內心卻十分浮躁,這種所謂的形式效果,其韻味當然無存,脫離了中國寫實畫寫心抒情的本質。李曉東的山水畫則讓人品賞再三不厭,韻味深長。這個韻味是體現在他的潑墨上,他在潑墨時,巧妙把握水的濕度,讓其暈化、深透交融,產生一種迷離變換渾厚效果。而一切都是隨手拈來,道法自然,沒有“無病呻吟”的做作。這是李曉東先生對宋、元、明、清名家米蒂、倪瓚、査土標、龔賢,以至近代黃賓虹、張大千、傅抱石、劉海栗、何海霞等大家名畫的細心研究,浸淫尤深的結果。他從諸多名家名畫中得到啟發,從而積墨、潑墨、漲墨達到濃淡、枯濕的極妙變化,亦是他深諳潑墨特性的產物。可以說,他能依托水墨對自然物象進行刪修提煉,使潑墨后的山水有很大的隨機性、可變性,成為了進行自我實踐心中之象載體,此正合于《老子》“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之理。李曉東先生大膽揮灑,大膽落墨,甚至大膽潑墨,潑彩,讓自己胸中之氣,轉化為墨法之氣,潑出山川之靈氣,形成氣勢磅礴的效果是自認而然的了。
李曉東先生的山水畫往往想象奇特,追求古雅秀潤之趣,尤善于將水、墨、色融為一體,潑成云霞煙霧,形成了獨有風貌,并先后得到許多大家的贊許。如江蘇省國畫院院長趙旭成、江蘇省書寫主席武中奇分別題寫《李曉東書畫集》、《青丹集》的封面作品《云蒸霞蔚》,潑墨縱放,洶涌起伏的大片大片彩云幾乎占據整個畫面,如行軍萬馬湮沒,小小的山村只露出幾棵小樹,在云海中隱現,雄渾的自然力使得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感。《漫將一硯梨花雨,潑濕黃山幾段云》對一座高山村莊動情的描繪,讓人神往。云龍鎖住蒼莽大山,一群游人在山頂瞻望,人和自然相得益彰,顯得和祥,極富詩意。《鎖住閑云不下山》、《邀來明月同觀海》兩件潑墨力作,就像一串在晨光中靜靜流淌的音符,讓人回味無窮。《風起云行快》把雨中的山渲染得亦幻亦真,似乎山巖、房屋和花木都不勝雨中的浸潤。那一種沉甸甸的感覺,一直蔓延到讀者的心頭。品味李曉東先生的作品,每一幅畫面美的讓人敬嘆,充分讓讀者享受到畫家那一份獨具匠心的奇思妙想,而只有聊翩紛呈的想象才使得原本平常的畫面變得多姿多彩。那一件件新作無不印證前人論山水畫“遷想妙得”的真諦。
中國山水畫特別注重意境創造,既以有限表現無限,李曉東通過各種藝術手段再現自然美,從這個意境上說,李曉東先生對山水畫的默默探索和不倦努力,應該值得人們稱道,也應引起畫壇關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