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學畫者來說,基本功可能要學五六年,但是人生境界這一最關鍵、最核心的成功要素則需要用一生來修煉。沒有技巧,不能成功,但過度沉溺于技巧,可能一生也不能成功。
投資之道可能也是如此。技巧是投資的基礎,但它不是成功的關鍵,關鍵是投資人的精神境界。
投資成敗往往決定于一念之差,對了就成功,錯了就失敗。但是,這個“一念”不是憑空出現的,它的客觀基礎就是心胸、境界、修養(yǎng)、心態(tài)、人品等。技巧只是落實這“一念”的具體“工具”,其本身并不能導致必然的成功。
技巧是基礎性因素,沒有技巧就無法實現理念。兩位畫家與我交流時也不約而同地提到:技巧本身也是不斷積累,不斷升華,不斷前進的,就像人的境界,不是天生就有的,是一點一滴、勤學苦練的結果,是需要不斷下工夫推敲、錘煉、總結的。經歷了成千上萬次的實踐后,技巧可以達到最高境界——沒有技巧。比如,很多國畫大師寥寥幾筆就表現出無限豐富、深遠的內容和意境,有些大師甚至連筆都不用,可以直接以潑墨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和思想。然而,初學者則往往畫得很豐富和復雜。
也就是說,從最初的學技巧到經過反復磨煉之后達到了無技巧的狀態(tài)。這與投資也很類似。幾乎所有投資人都是從接觸具體的技巧開始的,而技巧也是在不斷地總結、磨煉、提升和進步的,達到最高境界時,就沒有技巧了。如,從沒有聽說巴菲特、羅杰斯等很多大師的成功是靠某種具體的秘訣和獨有的技巧。像巴菲特說的,“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就完全沒有技巧了。這并不意味著投資是一個不需要技巧的行當,只是說明投資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技巧”。大師的這種無技巧狀態(tài)是經過長期實踐磨煉后形成的一種不自覺狀態(tài)。一開始的估值和交易是有意識的,但達到了一定境界,就進入了無意識、無技巧的狀態(tài)。
山水畫家陳冰石先生更進一步對我講到,山水畫真正的老師是自然、山水本身,好的山水畫家首先應該是深入深山,游歷名山大川,做到物我合一。山是死的,但是山上的云、霧是活的,山上的植物是活的,春、夏、秋、冬景觀是不一樣的,要把山的靈氣、精神揭示出來。一方面每座山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另一方面畫家內心的情感、境界最終也與山結合在一起,實現了人與景的交融。這時,才具備借山景來表達畫家情感的條件,才能構思、創(chuàng)作出一幅畫來。如果畫家本身的根基就淺,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人生體悟、文化根基和情懷,就不可能構思出一幅藝術的圖景。哪怕他遍游群山,看到的也僅僅是山的實景,畫出來的畫和照片沒有什么差別,雖然也有美學價值,但藝術性較差。
將構思實現的過程依賴于兩個方面:一是你的構圖是否精美,二是你的技法表達能力。畫家在作畫時,也常會出現誤筆。這時,有經驗的畫家能夠平和應對,而很多年輕畫家會急于改正,從而造成更多的失誤,形成惡性循環(huán),結果很可能使得一幅畫被急躁的心態(tài)給毀掉。實踐證明,越是技能、技法差的畫家,越容易發(fā)生筆誤,心態(tài)也越容易亂,于是就越畫越亂,越畫離構思越遠。而經驗豐富的畫家都知道怎樣避開一些常見的困難,即使避免不了,他也心不慌、意不亂,自然而然地把過失改正過來,最終圓滿地完成畫作。也就是說,技能越高心態(tài)就越平和,技能越差就越容易心慌意亂。對畫家來說,磨煉技能也是必要的工作。
投資者要從成千上萬只股票中選擇目標,關鍵在于做好兩方面的事:一是深入了解這些公司的基本面,確定真正能激發(fā)靈感和信心的對象。二是憑借自身的修養(yǎng)、境界和閱歷判斷公司是否值得投資。所以,接觸、了解是一個基礎環(huán)節(jié),而形成正確判斷才是投資成敗的關鍵。這樣,人生經驗、閱歷的累積和心態(tài)就變得尤為重要。構建投資組合、進行買賣操作也需要方法、原則和技巧,而且,這些方法、原則和技巧是經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好的方法、原則和技巧能夠使投資人實現自己的投資構思,同時避免失誤,保持穩(wěn)定的心態(tài)和情緒。在操作過程中,經驗豐富與否的差別就體現在誤操作的多少,以及誤操作之后的心態(tài)。如果經驗不足,沒有達到一定的境界,那么誤操作會引起心態(tài)混亂,從而使投資構思不能實現。反之,如果有豐富的經驗,達到了一定的境界,那么誤操作后也就能夠保持心態(tài)平衡,從而修復錯誤并實現投資的構思。
對投資來說,境界和技能就相當于火車的兩條軌道,缺一不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