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的上海,因為上海藝博會與上海藝博會國際當代藝術展(“上海當代”)攜手開幕,也因為上海各大藝術機構紛紛舉辦展外展,而變得異常熱鬧。在熱鬧中,人們一方面可以體驗到藝術市場回暖的氣息;另一方面,有心的觀眾仍會發現經濟危機投下的陰影還沒有完全散去,最明顯的跡象就是博覽會參展畫廊的陣容縮水。不過,有心的觀眾同樣也會發現博覽會的主辦方在困頓中的堅守,他們幾乎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逆勢而上的應對策略。
由于自身的運作特點,藝博會從展位預訂到正式開幕有一個時間差,而這兩個藝博會的招商,都恰逢經濟危機帶來的恐懼最濃重的時刻,許多國際大畫廊都削減甚至暫停了各項展覽業務,所以并未預定展位,以致目前藝術市場的回暖已成定論,但這兩個博覽會的參展畫廊陣容還是明顯縮水。尤其是ShContemporary“上海當代”,其所定位的當代藝術受到經濟危機的沖擊最直接、最大。但是,博覽會主辦方的堅持卻也更堅決:首先,展覽本身的規模雖然縮減,但布展的質量更講究;其次,主辦方推出了由國際策展人團隊策劃的“發現當代”主題展;再次,主辦方邀請國際藏家來上海參與其“亞太區收藏家發展項目”。主辦方負責人還向記者表示,盡管這樣做 會帶來比前兩屆藝博會更大的虧損,但他們愿意付出這樣的代價,他們相信越是困難越需要堅持。
回暖中的堅持更可貴。比如在藝術品拍賣公司,也許體會的另一番心情。拍賣行情的變化,是在拍賣季節中完成的,如香港蘇富比歷來在每次季節性大拍中領頭,所以今年春拍的升溫,它帶了好頭,但卻沒有享受到市場回暖的成果。即便是今年秋拍的征件,據其CEO透露,也是到快結束時市場信心完全恢復,得到幾件高額拍品。因此,雖然秋拍比春拍拍品件數大增了50%,但估價還是很保守,委托人要價太高的,就不得不忍痛割愛。而其受到沖擊最大的當代藝術部分,則從春拍起,就作了大幅的改革,引入了“觀念藝術”和“香港藝術家”板塊,試圖引導藏家適應當前當代藝術市場的轉型。

正如香港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部門主管所強調的,當前當代藝術市場雖然回暖,但行情并不明朗,藝術家陣容將重組,價格的重新定位并未完成,因此,他們的估價都很審慎。反觀“上海當代”藝博會也是如此,參展畫廊選擇所展出的藝術家的作品,對其的定價,都作了精心考慮,市場出現了明顯的新動向。可以預言,盡管拍賣行與參加博覽會的畫廊都如履薄冰,但市場回暖的結果很快會得到證實,周日“上海當代”閉幕后,我們就可以得到答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