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家瘋狂出手
這次華氏畫廊的老板華雨舟帶了30余幅王向明“向大師致敬”的系列作品參加藝博會,他本來只抱著認識藏家的目的而來,沒想到總價300多萬元的20余幅畫在前兩天就被藏家一搶而空,其余幾幅則已確定參加佳士得、蘇富比秋拍。“海派書畫聯展”展區也遇到了同樣的瘋狂情形,銷售總值超過200萬,其中陳佩秋先生的作品一張不剩。大劇院畫廊在去年藝博會首嘗虧本之后,本屆在第三天即收回成本,一口氣賣掉了30多張畫。“中國瓷器藝術館”展區的銷售額更是高達700萬元。
藏家們的購買欲讓畫廊老板們措手不及。記者了解到,有些畫廊在首日就把展品都賣掉了,只能懇請買家將展品再掛幾天,以撐門面。
藝博會組委會秘書長顧之驊告訴記者,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國內經濟形勢好轉;另一方面是參展的外國畫廊大幅減少。中國畫廊對國內藏家的熟悉程度,遠高于外國畫廊,眾多新的國內畫廊參展,直接帶來了大量藏家。
而本報上周報道一些外國畫廊請中國畫廊代理“群租”藝博會展位之舉,現在來看也是明智之舉,為了拿到更多傭金和提成,中國畫廊瘋狂地幫著尋找當地買家,展品銷售額直線上升。
貴的賣不過便宜的
當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好賣。據記者觀察,從王向明的滲透著扎實具象繪畫功底的當代畫,到陳佩秋等大師的水墨畫,再到瓷器作品,應該是具象的傳統的作品更受歡迎,玩概念的作品則被冷落。
也不是所有傳統的具象的作品都熱賣。陳逸飛的《雪景》這次就沒找到買家。畫廊開價1300萬,預備被買家殺價到1000萬,但是買家一聽上了千萬,扭頭便走。有藏家相中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的一幅瓷板畫,剛落座想談談價錢,一聽600萬的價位,驚得站起身來,張大了嘴巴。
藝博會組委會的王安桅先生告訴記者,這次成交的油畫價位一般在2萬到5萬元之間。而瓷器,賣得最好的也是幾百上千元的小物件,十幾萬一件的周國楨大師的瓷瓶,已是買家心理的上限了。也就是說,本屆藝博會5000余萬元的成交額,有相當一部分是靠這幾萬一件的買賣累積起來的。
“薄利多銷”儼然成了當下不少畫廊的生存模式。因此有藝術評論家認為,盡管藏家的購買欲已被大大激發,但是去年至今年上半年藝術市場極度低谷的可怕,使他們不得不生出一根弦來,尤其在挑選昂貴藝術品時變得謹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