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藝術品理財受關注 但其價值評估體系的權威性尚受懷疑
近段時間,各大銀行相繼推出與藝術品有關的產品和服務,引起藝術品專業人士的關注。特別是其中的“私人銀行藝術鑒賞計劃”更是在業內引發討論。專家們認為,金融機構對藝術品的推動值得認可,但由于藝術品不同于金融產品,具有標準模糊、難以準確定價、門檻高的特點,操作細節有待推敲,并建議銀行制訂對各方面都公平的細則。
張向東:如果銀行的目的的確是在于對藝術的推動,那最好的方式是掏錢買東西;
如果是要為高端客戶提供增值服務,那更好的方式是經常開設免費的收藏推介會。
本期高手論劍邀請華藝廊總經理張向東、《畫廊》執行主編李瓊波、三彩畫廊總經理海生對該話題進行探討。
李瓊波:從專業角度看,銀行必須擁有專業的團隊,包括價值評估體系。
畢竟藝術品不是一個有標準可言的商品。否則最大的風險要由客戶承擔。
作用:客觀上對藝術市場起推動作用
張向東:這種“私人銀行藝術鑒賞計劃”其實就是為客戶代管資金一年,一年后銀行可獲得一定的收益。客觀上講,金融機構這種做法的確對藝術品市場起一定的推動作用。
海生:我認為銀行的公信力決定其可以作為市場中介人,但是先決條件是畫廊要有足夠多的好作品,其二是能保證藝術品的安全。對于一些畫廊來說,很多藏畫可能長期被收藏在倉庫中,價值無法體現;如與銀行合作可以獲得宣傳的機會,又有成交的可能性;而買家也擁有一年的鑒賞期和挑選期。大家各取所需。
張向東:但是我認為,如果銀行的目的的確是在于對藝術的推動,那最好的方式是掏錢買東西;如果是要為高端客戶提供增值服務,那更好的方式是經常開設免費的收藏推介會。如果推出這樣的產品來收取客戶的費用,出發點是利益的話,估計市場較難贊同。
顧慮:藝術品價值評估體系難建立
海生:我曾與地產商合作,提供一批作品作為展品,15天后收取1萬多元的租借費。這都是畫廊在尋找新出路的嘗試。在國外,有的藝術機構扮演中間商角色,他們沒有實體畫廊,僅為家庭提供藝術品擺放等服務。
李瓊波:我認為這些都是銀行業務的開拓,可以嘗試。目前難以評價好與壞,但是實際運行中可能存在很多值得關注的問題。從專業角度看,銀行必須擁有專業的團隊,包括價值評估體系。畢竟藝術品不是一個有標準可言的商品。否則最大的風險要由客戶承擔。
張向東:沒錯,問題還在于銀行不一定具有價值的評定標準,而與銀行合作的畫廊也未必具有公信力。畢竟藝術品分類甚多,一家畫廊滿足不了需求,而有代表性的畫廊還是有限。
海生:聽說有的銀行想直接與藝術家合作,但我認為藝術家不一定會接受。因為從目前市場情況看,藝術家并不為市場渠道發愁,不一定愿意作品被擱放1年時間。
李瓊波:所以,操作細節的確值得商榷,而且我擔心其過程難以透明化。萬一遇到別有用心的機構,那損失的就是買家了。
張向東:如果銀行能組織藝術批評家以及市場專家的團隊,并敢于公布專家團名單、專家資格身份,以及不同專家推介的藝術品名單,那就能令人信服。不過我估計1年后的成交幾率可能微乎其微,畢竟真行家早就入市了,而不懂行的民眾不會輕易入市。所以我認為雖然這些藝術品市場的推廣嘗試值得認可,但細節仍有待推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