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認并非缺乏藝術細胞和藝術修養之人,可也經常會覺得一些人“別出心裁”的行為藝術庸俗無聊。看到關于重慶發生的這一幕行為藝術的報道,這種反感不禁油然而生。
37攝氏度的高溫下,26歲的王軍被綁在近10米高的柱子上,先是被酷熱“折磨”了半小時,后又被環衛車的水龍頭沖淋了半小時,耗費了8噸自來水,總共耗時兩小時。據說這是一出行為藝術作品,名為《守望》;表演者聲稱,所要表達的是“一個洗凈自己的過程,把自己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中”。(據重慶晨報、重慶時報等報道)
可問題是,對這樣的“行為藝術”,圍觀的群眾看不懂,并且有人質疑浪費水,有人問為什么非要站這么高洗澡;雖然報道里沒說到,但也不難想像得到,也許還會有人納悶:他是不是犯了什么不可饒恕的過錯,才這樣五花大綁捆在高高的柱子上示眾呢?
我從網上查了一下相關資料,得知“行為藝術”也稱行動藝術、身體藝術、表演藝術等,是以藝術家自己的身體為基本材料的行為表演,其實說白了就是用身體作秀。行為藝術有四元素:時間、地點、表演者的身體,以及與觀眾的交流。前三個就不多說了,只說這第四個元素:既是交流,多半是為了在獲得觀眾認可的前提下產生共鳴,最好收到擊節贊嘆的效果。可像《守望》這樣讓人莫名其妙,甚至質疑非議,能說是成功的嗎?
既然社會大眾理解不了、接受不了,那么你可能會自以為是“小眾藝術”,而既然是“小眾藝術”,你們就關起門來自成一統自娛自樂好了,別在大眾面前制造噱頭吸引眼球了。在追趕不上你們超級“藝術思維”的大眾面前搔首弄姿,說好聽點兒是在做無用功、浪費表情,說不好聽點就是對牛彈琴(權當勞動人民都是老黃牛了)。藝術不宜脫離大眾;脫離了大眾的藝術,如何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一般人一聽說起藝術來總有一種肅然起敬、高不可攀的感覺,而行為藝術的使命之一是把藝術從“廟堂”之高下拉到普通百姓身邊,并請觀眾參與,消除藝術家與觀眾的心理距離,以獲得認同感。從理論上講這是藝術貼近群眾的有益嘗試,可近年來看到的關于行為藝術的報道,可以說與此南轅北轍、背道而馳,不是拉近了距離,而是拉遠了距離,不僅難以獲致認同,反而讓人產生反感厭惡情緒。這就不能不說是一種失敗。
藝術雖然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源于生活,但往往又得高于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純和升華。也就是說,應賦予其一定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氣息,而不能正好相反。如果非把高雅的藝術硬拉向庸俗無聊,這就不是通俗,甚至連媚俗也談不上,更脫離了藝術的本質。藝術起碼應給人以美感,至少別給人添堵、添別扭。比如說人人每天都撒尿拉屎,你總不能為了反映生活而來場真實再現的行為藝術吧?
中國本來是個藝術發達、具有崇尚藝術傳統的國度,社會大眾對藝術頂禮膜拜的態度相當虔誠。可如今這門子“行為藝術”,卻實實在在地淪為大眾笑料,這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好事情。
網評:別把行為藝術推向庸俗無聊
網評:別把行為藝術推向庸俗無聊
網評:別把行為藝術推向庸俗無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