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成化年間的青花瓷向以稀少罕見著稱,在過去10年間世界藝術市場總共只有兩件成化瓷器亮相(其中一件有瑕疵),所以昨天當第三件成化瓷亮相蘇富比秋拍上海預展時,引起了廣泛關注。記者昨天在現場看到,這只直徑不過10厘米左右的《明成化青花纏枝黃蜀葵紋宮碗》,估價竟高達3200萬-4200萬港幣。
盡管“好東西暫時別拿出來”已經成了不少藏家對當前形勢判斷的共識,但定于10月3日至7日在香港舉槌的本屆蘇富比秋拍,仍征集到了2300件、總估價逾7.8億港幣的拍品。而且其中不乏亮點,僅昨天來滬預展的拍品中,估價在1000萬港幣之上的就有數件。那件明成化宮碗應該是本屆秋拍中最昂貴者。蘇富比亞洲區中國藝術部國際主管仇國仕告訴本報記者,明成化宮瓷向以遴選之苛刻聞名,當年明朝廷燒制瓷器,90%以上均被淘汰銷毀,所以留下的極少,而其藝術成就又是中國瓷藝的巔峰。后朝曾力圖仿制,但顯然沒有一件可以超過當年水準。
“我們經過很多努力,才說服藏家將這件青花宮碗出手。”仇國仕說。2006年那件有瑕疵的成化瓷器曾以3000萬港幣成交,因此仇國仕認為,此次這件最后的成交價將可能大大高于3200萬港幣的估價,創下成化瓷的拍賣最高紀錄。
和那位青花宮碗藏家不同,53年珍藏著常玉的油畫《荷花與金魚》的一位歐美人士,卻是主動找到蘇富比表示愿意出手。蘇富比亞洲區20世紀中國藝術部主管李亞俐告訴記者,此畫曾在1956年巴黎的一個藝術展會亮相過,此后半個多世紀一直銷聲匿跡,以至于人們以為這件畫可能已不在世上。直到那位藏家找上門來,拿出一張常玉以此畫為背景拍攝的照片,并出示了畫作背后當年參展的標簽,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畫在這里!
作為趙無極、朱德群等旅法藝術家前輩的常玉一生以畫盆景聞名,他的風景畫只有4幅。《荷花與金魚》是其中一幅。而其1500萬-2500萬港幣的估價,也是本屆秋拍畫作拍品中的執牛耳者。
已經有大量買家前來詢問這些天價藝術品的情況,所以仇國仕等人并不擔心藝術品能否以高價拍出。現在他們確實擔心的是,買家來此找不到他們想買的東西。“藏家太謹慎了,一般不肯輕易出手。其實,現在的金融形勢對藝術品市場完全不應該有影響,最關鍵的是讓藏家意識到這點,提高他們的信心。”仇國仕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