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胡林,是在1986年中國研究院首屆進修班上。這個班的學員大多在30—50歲之間,不少人已在畫壇上小有成就,只有胡林最年輕。當時,這個略顯消瘦、不茍言笑的“小”學生并未引起我的特別注意。一年的學習中,胡林非常勤奮,畫了近百幅素描和國畫作品。在結業(yè)作品展上,胡林展出了他創(chuàng)作的《秦王》和《河北老農》。在這兩幅作品中,他大膽地將山水寫意畫的筆調運用于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作品厚重、蒼古而又不失靈動,給我留下較深的印象。
結業(yè)后,胡林幾次抽空來京讓我看他的畫。在不斷的交往中,我也更多的了解了他的思想、生活、工作以及他的藝術理想和追求。胡林走的是一條以人物畫創(chuàng)作為主的路子。他的畫多取材于他情有獨鐘的家鄉(xiāng)的自然景觀和民風民俗。湘西苗鄉(xiāng)那富有靈性的山水、不乏原始野性的圖騰、善良淳樸的山民、絢爛多彩的民族服飾不斷地孕育并激發(fā)著他的表現欲望和創(chuàng)作靈感。他的人物畫工筆與寫意并重,并富有很明顯的裝飾意味。傳統人物畫以極富意味的線條來寫形造境,在胡林的人物畫中,我們看到繼承傳統以線寫形的作品,如《苗家節(jié)》、《獵手》。另外還看到了他的一些新的藝術追求。如在《苗家蘆聲》中,用于寫形造境的線條已退于次要地位,代之以有用筆意味的色澤,通過渲染而使人物神形畢現,讓觀眾的注意力留在人物形神和整個畫面的布局以及國畫材料自身的美感之上,加之畫面意境朦朧、幽遠,更平添了一種可意會、而難言傳的美感。他于沒骨人物畫的探索由此初見端倪。我欣賞他的聰慧,贊賞他的勤奮,更為他的不斷進步而欣喜。
最近,胡林又帶著他的作品來京讓我看。他多年為之努力探索的沒骨重彩人物畫已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胡林堅持繼承優(yōu)秀人物畫傳統與努力發(fā)揮自己藝術個性并重的方向,從傳統寶庫中吸取符合自己審美趣味的精華,一步一步、自然而然地轉化、修煉為自己的繪畫藝術語言。
作為一個年輕的畫家,胡林的繪畫理念和創(chuàng)作追求,并未受當下浮躁時風的影響,他立足于故鄉(xiāng)山林之中,似一絲清風,把一幅幅充溢著恬靜清麗之美的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孔子云:“四十而不惑。”我相信,邁向不惑之年的胡林一定會更上一層樓,創(chuàng)作出更新、更美的作品來。我與畫界同道拭目以待。
[王迎春---中國國家畫院一級美術師,著名國畫家]
2003年3月30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